第85章 后记(7 / 10)
统治的后期才显现出来。
按照帝国法律规定,皇家垄断了许多高档货物的销售权。孝宗大力发展海贸,几乎什么都卖——有资料显示,有的时候她甚至将大臣们送上来的贡品也卖掉了,只要对方给出她认为合适的价钱。这些利润源源不断地化作白银流入皇帝的内库,除了一少部分用于支付宫廷开销,大部分都被孝宗用于推行容易被大臣们否决的花销大的计划,比如改进丝绸、瓷器,改进军备、建造海船等。
孝宗似乎对这些遵守儒家经典的大臣的短处十分了解,她总是谨慎而毫不迟疑地悄悄执行自己的构想,利用事实让大臣们哑口无言后,再光明正大地作为修正帝国的一部分推行。从这一点来说,孝宗更像一个谨慎实干的实践家,而不是一个儒家学者,这与孝宗最初的教育课程是相吻合的。
皇后很好地弥补了孝宗其他方面的不足,她是位虔诚的儒学家,对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都十分擅长,而且同样拥有孝宗那种灵活踏实的实干精神。作为孝宗的伴侣兼秘书,她以皇家的名义组织了许多文学讨论和经典编修,这大大缓和了儒学者因皇帝对儒学漠不关心而产生的敌意。
这位和孝宗同样勤于政务的皇后还在国子监设立了论道堂,每年六月帝国都会在这里举办解经会,儒学者在这里济济一堂,对各种经典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意见整理后由皇家出钱印刷,免费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学宫,作为士子学习经典的参考。许多儒学家在这里一举成名,帝国的儒学也不再是理学家的天下,而且更有趣的是,通过这些新的诠释,孝宗的许多举措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这最终形成了一股与孝宗思想合拍的儒学理论——实学。
在孝宗亲政后的第十年,齐帝国派出了一支远洋航海船队。虽然朝廷声称这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与西洋人屡屡发生的贸易争端,然而实际上这支船队带回的并不仅是玛丽三世的国书,而是西大陆的部分海图、书籍和一些工匠,包括钟表、机械、织工,甚至还有一个吹笛手。孝宗将这些人安排进了皇家工造局,在弄清楚哪些技术能够改进军备和其他工艺后,孝宗下令将这些人的技艺用书籍和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教授给帝国的皇家匠人。一年之后,帝国军队批量装备了军用望远镜和改良版火枪。有一位皇家匠人因为贡献突出被孝宗赐予世袭爵位,这大大鼓励了匠人们的积极性。出于对出人头地的渴望,他们甚至有人主动请求到西洋去学习相应的技术,这些人后来成了帝国科学院的班底——顺带一提,帝国科学院的设立是出自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