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历史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112章

第112章(3 / 4)

张令义亦是豪气,说道:“兵部连兵家重器都可铸造,岂惧区区捶打?既有小裴大人的这句话在,咱们就用锤碟成型。”

一连半月,宝泉局照了裴少淮的图纸,用硬铁铸造了许多新设备。

譬如两个巨大的铁碾子,碾子转动时,放入烧好的长银条,几轮下来便可得到薄厚均匀的“银板”。

又如大小不一的圆形凿子,配合锤子在银板上一凿,便可得到一块块大小一致的银圆片。

根据厚薄和大小的不同,圆片有一钱、两钱、五钱、一两和二两的。

只差最后一步,锤碟——将圆片置于圆形凹槽模具中,上下冲压成型。

关于银币正反面的图案,裴少淮费了许多心思。

裴少淮原想在正面印一圆、两圆和五圆,可后面一想,还是应该入乡随俗,认同大庆百姓习惯,于是保留了一钱二钱、一两二两等字样,便于按额交易,又印了年号。

难在背面印什么图案。

张尚书找来了不少画师,裴少淮甚至到芒山观上找了吴老道,可画出来的图案总觉得与银币并不契合。

有的画师笔触过细,图案好看却过于复杂,难以雕刻成模。

有的画师善画山水,讲究水墨意境,但这种水墨笔触难以体现在雕刻上。

直到这日,裴少淮注意到身上衣物的刺绣,绣纹不比笔触细腻,总是绣得简洁些而不失形态特点,一针一线相叠,又颇具立体感,这样的纹案镌刻在钱币上岂不正好?

有了主意后,裴少淮很快就选好了图案。

一钱的银币最轻最小,在平民百姓中流通最广,当体现百姓们淳朴的心愿——丰收。于是裴少淮选了两支稻穗相交的图案,颗颗谷粒清晰可见。

二钱、五钱的银币仍以大庆民间流通为主,裴少淮选择印上大庆的大好河山——“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峨峨东岳高”,山与水本就是刻进大庆人骨子里的。

一两数额的银币,可能会随着开海商贸渐渐流通至万朝,并不拘于大庆之内,理应将大庆最为明显的标志镌刻在上面,裴少淮选择镌刻魏巍紫禁城的图案。

二两银币亦是如此,除了流通之外,天子赏赐银钱时,也常以二两为额,故裴少淮选择一个团龙戏珠的图案,龙行踏绛气,翻云布雨。

在硬铁中雕刻出圆形的模子,是一项十分细致的活,所幸大庆奇工巧匠辈出,几位老师傅精锤细凿之下,终刻出契合的模子。

下模为图案,上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