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番外7:钱塘旧事(2 / 7)
没款,却并不会让人觉得无礼。用谢家世交户部高侍郎的话来说,这小公子身上有股王孙子弟独有的气质。
老话常说,字如其人。那时候谢问的字与后来他手把手教闻时的大不相同,细究起来,其实缺了筋骨力道,经不起琢磨。但那股走马踏花的潇洒劲儿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引得好一批人临摹效仿。
高侍郎文人出身,别的爱好没有,独独喜爱收集字画。他是求字求得最勤的一位,不论因公因私来谢府,临走前总要绕至后院书房,抓着谢问亲爹做幌子,找谢问讨幅字,每每开口都是:“巧了世侄,世伯手里刚进了一卷裱字用的绫绢……”
那日好像是休沐期。
谢家老爷刚接了一纸调令调入太常寺,高侍郎和几位朝中友人闻讯而来,在会客堂聊了一个晌午。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已经没人记得了,无非是些朝中琐事,无关痛痒,最后也是一如既往的宾主尽欢。
转而去用午膳前,高侍郎又犯起了老毛病,想去后院“转转”。谢老爷当然知道他打的什么小九九,习以为常地比了个“请”的手势,便自觉充当起了领路人。其他几位友人一听还能带几幅字回家,那当然是满口应着“好好好”,乐颠颠地跟了上去。
结果书房空空荡荡,不见谢问影踪。
众人在连廊拐角撞上了两个冒冒失失的小丫头。那俩丫头估摸着八九岁,身高、模样都差不离,杏仁眼,尖下巴,生得娇俏讨喜,再加上年纪尚小,就算冒失也让人恼不起来。
高侍郎对谢府的人熟得很,自然也认识这俩丫头。她们是谢问身边那个老仆的孙女。老仆命不好,儿子儿媳走得早,给他留了这对遗珠。
她们原本在菰城老家,是谢问让老仆把他这两个亲孙女领到府里养着,才免了祖孙离散之苦。
于是她们同自家爷爷一样整日跟着谢问,叽叽喳喳,倒也热闹。
“你是——”高侍郎努力分辨着这对双胞胎姐妹,“你是大召,你是小召,我这回没猜错吧?”
大召“唔”了一声。
小召仰着脸说:“蒙的吧!”
除了不苟言笑的谢老爷,其他几人都被这山雀般活泼的语气逗乐了。
高侍郎笑着又问了一句:“怎么就你们两个丫头?你家少爷呢?”
他不问便罢了,一问两个丫头陡然沉默下来。
气氛说凝重就凝重了,众人的笑声卡在喉咙里。
高侍郎吓一跳,忙问:“怎么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