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报馆(1 / 6)
翌日下午, 吃过午饭后,纪轻舟在兜里揣上了那张选票,准备去望平街上的民报馆交个缝纫机的租金, 顺路去沪报馆投个票。
考虑到邱文信就在沪报馆工作,而他也正好想问问对方关于“横祸”的问题,出门前就问了解予安一句,要不要和同他去沪报馆, 找信哥儿聊聊天。
约莫也是闲得无聊,解予安只稍作考虑,便答应了下来。
于是托他的福, 纪轻舟得以蹭了趟专车接送。
位于福州路的望平街乃是大名鼎鼎的报社一条街, 好说除了个别几家报社在其他位置,大到可聆听中外世界声音的《申报》、《时报》、《新闻报》,小到《新世界》、《大世界》、《先施日报》等等的游艺“花报”, 都挤在这短短几十丈长的街巷上。
吴老太儿子工作的《民报》是其中一家, 邱文信父亲创办的《沪上日报》也在其中。
望平街虽短, 来往车辆行人却不少,两旁商铺林立, 可称得上繁华二字。
纪轻舟透过车窗看风景时,注意到出没在这条街上的人, 衣着大都比较体面讲究, 而考虑到此地毕竟是新闻中心,经常来这的估计不是文人才子, 便是商人学者, 就可以理解了。
黄佑树驾驶汽车缓缓地在马路上行驶,到达民报馆门口时,纪轻舟先独自下车, 跑了趟报社,找到吴老太的儿子付了两个月的缝纫机租金,随后回到车上,接着往前开到了沪报馆。
沪报馆是一栋砖石建造的三层小洋楼建筑,一楼只有窄窄一间门面,雇了一个老茶房,专门接待不重要的客人,收发信件稿件之类。
又因为最近开办了选美比赛,作为合作方的报社,沪报馆在玻璃门外安置了一个红漆的铁皮投票箱,旁边还专门挂了牌子,写明了必须要购买某某报纸剪下选票投递至指定投票箱,否则无效云云。
而在玻璃门旁,一墙相隔,还开着一扇铁门,门后是一道窄窄的木板楼梯,通往二层。
据那老茶房所言,从这上楼就是报馆的主笔房了。
“那邱文信此刻在楼上吗?”纪轻舟倚在玻璃门旁,询问那老茶房道。
“您来得正巧,邱先生不久前刚上楼。”对方答道。
纪轻舟闻言道了声谢,转身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了折叠的选票,投进了门口投票箱,随后握住解予安的胳膊,带着他走进隔壁通道,往楼上走去。
至于阿佑则表示自己留在车里等候,看着车子。
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