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4)
喜生神,愁伤身,老话是丝毫不错,自七月十四数到七月二十九,半个月功夫,崔成秀瘦了七斤。御前人人把他变化看在眼里,却没人有闲心理会——一群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人,谁能笑话谁呢?
太监们不通朝政,看不出朝廷上下一片风雨欲来的局势,也不懂内阁诸位大人花团锦绣的奏章,但只要是御前的老人,都猜得出内阁封驳是怎么一回事:皇上主政,大人们辅政,皇上传了旨意,大人们凭着旨意写了诏书,分派到各部或地方去实行,如今主政的和辅政的眼看要争起来,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
皇帝这一次仿佛拿定了主意要一意孤行,自中元节后,又给内阁下旨。按先头的旧例,封驳三次,便要下发至六部九卿同议,当初太祖皇帝时阁臣们不肯奉诏,太祖皇帝一日三旨意,当日便六部九卿同议,礼部尚书与光禄寺当庭奉皇帝口诏准备册后典礼,御史竟不及谏——因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阁臣们担心良莠不齐跳出些邀宠小人坏了事,便不急着封驳,只是流水般递牌子苦谏。
阁臣们走马灯似地进宫,自然瞒不过有心人眼目,眼看着就是满城风雨,崔成秀几乎是欲哭无泪:不过是献媚讨好,想博个进身的台阶罢了,谁承想这通天大道居然能变成要命的绳子呢?在他心里,顾沅这件事本是个天大的便宜,皇帝高居九重,抬举一个人进宫何等容易?宫里头空出来的殿阁多了去了,随便安置个地方,给个名位,天子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谁能说出不是?谁能想到这位小爷如今认了死理,非要把人往凤座上安呢?
大臣们日日进谏,又上书请皇帝“远小人近君子”,俨然就是御前有小人作祟的架势,皇帝全部留中,锁在昭乾殿奏章柜子里落灰。君臣一来一往,虽然还不到针锋相对,但眼看着就要相敬如冰,太后也坐不住了。
八月初一是大朝会,当着诸多大臣的面,倘若皇帝与内阁公然撕破了脸,事情势必不可收拾,
七月三十,崔喜传太后懿旨,招御前正副总管到仁寿宫问话。崔成秀魏逢春两个战战兢兢进了殿门,眼见太后高座,身边一左一右两位妇人,左边的一身宫装,是鸾仪司掌印郑葭,右边的一身戎装,是鸾仪卫提督林远,登时腿都软了。
鸾仪卫外掌镇抚司内掌慎刑司,专管钦命要犯和重罪宫人,崔成秀觉得小命已经去了半条,勉强赔着笑脸跟魏逢春一道给太后请安:“小的崔成秀、魏逢春,给老娘娘叩头。老娘娘康健吉祥。”
“要你们来也没别的话,”太后开门见山,“如今为大婚册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