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5)
数九过后,天气日渐转暖。
两岸垂柳抽出嫩芽,河水不似冬日那般冰冷刺骨,妇人们浣衣之余,也有闲心多聊上几句。
起初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闲话。
哪知正说着,竟传来压抑着的悲泣声。
村子算不得大,众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对彼此的境况再了解不过。循声看去,认出抹眼泪那人是村东头的秋娘,再一看她手中攥着的孩童衣物,又岂有不明白的道理?
年前那场冬雨连绵许久,饥寒交迫之下,有些老人孩子没能撑过年节,秋娘的幼子便是其中之一。
她为此悲痛不已,哭得眼都快废了。
好不容易熬过来,偏今日浣衣,见着幼子曾穿过的的衣物,又被勾起悲意。
“妹子快别哭了。”有同她相熟的妇人叹了口气,语重心长道,“你家中有老有小的,若当真哭垮自己的身子,再后悔,可来不及了。”
她们这样的人,是没有请医用药这种说法的。便是家中还有三瓜俩枣,也不会舍得为此花费,是死是活全凭命数。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总算哄得她止住眼泪。
只是各家皆有难处,面面相觑后,或轻或重地叹着气,也没了先前闲聊的兴致。
“再怎么难,这冬天咱们也都熬过来了,开春后,总是一日好过一日的。”说话的妇人干净利落拧着衣物,打破了这格外压抑的气氛,偏过头笑道,“芸娘,你家成志往县里去,可有什么好消息?”
芸娘是老里长的女儿,上边有什么事,她家消息总是最为灵通。譬如年前县里放粮赈灾,便是她家夫婿成志最先知晓的。
众人不约而同看去,面上满是期待。
芸娘挽起衣袖,含笑道:“成志昨夜回来,说是程氏要将桑园佃给咱们养蚕,租子只抽三成……”
话音未落,周遭已响起一片抽气声。
“是程太守那个程家?”
“东边那一大片桑园?我听人说过,那边桑叶喂出来的蚕吐丝结茧极好,能卖出好价钱!”
“租子只要三成?”
诸多疑惑到最后,皆成了一句,“此话当真?”
“八|九不离十,应当就在这几日了。”芸娘轻声细语道,“不独咱们,听说年前受灾的各地,皆有救济。”
妇人们喜笑颜开。有人忙不迭地念着佛,又有人忍不住讶异道:“贵人们这是转了性?莫不是有什么算计……”
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