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章(1 / 5)
崔循的介入,令原本艰难推进的赈灾事宜顺遂许多。
一来他的地位摆在那里,一封亲笔信过去,保不准比盖了玉玺的圣旨还要好用些;二来,崔循实在是个有能耐的聪明人,极擅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而萧窈每日耗在宫中的时辰也愈久,或是陪重光帝说话,或是隔着一道屏风听朝臣们议事。
哪怕已经再熟悉不过,有时听崔循用那清冷的声音条分缕析,却还是不由自主听得入神,赞叹于他的能耐。
同时,她也会有意观察萧霁的表现。
萧棠的书信中,提过几句这位四弟,说是他生母去得早,少时起便养在祖母膝下,虽沉默寡言了些,性情却好。
而前回年节,东阳王带他与枝枝来建邺朝见。
小孩子的喜恶总是格外简单,枝枝很是依赖萧霁这个兄长,足见他平日待人接物不错。
是以萧窈并不担忧他的性情,只忧心他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能否担得起那些即将压在肩上的重担?
萧窈对此并没敢报以太高的期待,而萧霁的表现,倒叫她松了口气。
平日议事之时,萧霁并不主动常说话,更不会凭空插嘴卖弄。唯有被崔循问及时,才会斟酌着谨慎回答。
得了认可,并不自骄自傲。
若是说错什么,被崔循否了,也不会为此羞恼。
每日众人散后,他还会多留些时候,将白日里积攒的问题向崔循一一请教。
总而言之,是那种教书先生会极喜欢的学生。
萧窈看看他,再想想当初自己听得昏昏欲睡,恨不得同崔循吵起来的模样,顿觉自己先前的担忧实在多余。
但她也知道,与萧巍这样的虎狼之辈相比,萧霁还是太弱了些。
正因此,哪怕士族大都已经看出来,重光帝将萧霁自东阳接过来的用意,但面对萧巍的拉拢,也并没人明着回绝。
毕竟这是他们萧家内部的事情。
只要没到摆上明面闹得不可开交那天,大可不必着急站队。观望妥当再下注,才是聪明人应做的事。
而年节前学宫这场雅集,萧巍与萧霁齐聚,便注定暗流涌动。
萧窈近来忙碌,有段时日未曾来学宫拜会尧祭酒,此番过来,头一桩事便是去见他老人家。
尧祭酒要比重光帝年长不少,须发皆白,但兴许是教书育人乐在其中,精神炯烁,气色也颇为不错。
萧窈见此,由衷地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