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帝子(3 / 4)
时还有好几个儿子尚在盛京,争斗得热闹。多赵浔一个不多,没准还能为帝王最爱的制衡事业添砖加瓦,只要证明赵浔的确是皇子,不让老皇帝当了便宜爹就行。
而内务府也的确按赵浔的生辰倒推,证实庆利帝的确曾在十六年前幸了一名无名宫女,当时庆利帝还一时兴起,为怜宫女长期思慕自己这个一国之君,许宫女,若怀胎龙子,赐名“寻”,封美人。
但宫女却没等到这一天。
几日后,一处宫苑着火,烧死了许多宫人,只是其中有几个找不到了,当时没有深究。如今一想,或许就是那名宫女不知何因,出宫跑去了民间。
办事的也找了鸳娘,但她早就疯了,疯的板上钉钉,时间悠久,街坊邻里都能做证。自然不可能让她对答当年宫中细节,更不可能让一个疯女人进宫和庆利帝对峙——除非这官不想做了。
于是,那当差的象征性地调查了了几次,便回了庆利帝,一切都对得上,没什么疑点。
庆利帝当时却忙得很,根本顾不上这事——他刚因为建新行宫,增了傜役,又因为想赶上祭拜,命这些百姓一月内完工,酷暑累死了数百人。
有文臣史官悍不畏死,怒斥圣上,被庆利帝一并下了狱,准备择日斩首。
原本国家腐乱成这样,敢死谏的万中无一,更别说在直臣下狱后,还有人敢说话的了,却没想到,那阵子朝臣不知一起吃错了什么药,竟然群起求情。
这样一来,庆利帝该罚都不知从谁罚起——要是都杀了,皇帝恐怕得自己撸袖子下场干活。
但若是真都放了,又下不来台。
赵浔这时候倒成了“雪中送炭”的好借口。
庆利帝在某位的建议下一琢磨,大笔一挥,竟还给了赵浔一个郡王的虚衔,借口大赦天下,这事儿就算揭过了。
死了的平民自然不能复生,但或许百年后史书上好歹有人曾记得他们曾为何而死,也不知算不算幸运。
至于文臣们,传闻此事之后,他们络绎对定军侯府递过拜帖送过礼,有谣言说,从文臣群谏到郡王大赦,其后都有这位年前定军侯的影子。
不过,所有拜帖谢燃却一律以病推了。这些大臣对谢燃更为忌惮,认为其了解帝王,善于借势已到炉火纯青之势,又是后话了。
总之,从这一晚起,谢燃和赵浔的命运,也真正被绑在了一起。
而命运的摆弄却远不止于此。
彼时谢燃并不知道,这其实是场彻头彻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