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崭露(3 / 7)
目。但只看老七房男丁出外逃荒一事,与老七房和宗房老四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便可知道族库的底蕴,恐怕要比我们想得更差得多。如今放了一段日子的粮食,西北只怕也是被跑遍了。虽然有江南来的一股粮食作为补充,但存粮消耗殆尽的日子,只怕是近在眼前,无论如何,是撑不到明年的夏收了。为了宗族考虑,宗房一定要拉下脸来借粮,我们进的这一万石粮食,村子里虽然没有多少亲朋好友们知道,但是一定瞒不过宗房的耳目的。”
这一番分析,最难得在条理清晰,思路也很明确。虽说没有多少真凭实据,但经过善桐这一梳理,如今村子里的局势不言自明:宗房身为首脑,粮库却即将告罄。大半年前,村子里殷实的人家又大多把存粮借了一多半出去,这余下的一点,是各户的保命粮食了,谁都不会轻易交出来的。宗房盯上小五房,那是题中应有之义。
“嗯,那你说,这粮食,我们给不给呢。”老太太也半坐起身子,认真地望向了善桐。“孩子,你过年就是十二岁了,甘罗十二为相,你年纪不小啦……家里的事,你也能说得上话了。粮食给不给,怎么给,给多少,你都仔细想想,说个子午寅卯出来,没准祖母和你娘都没有主意,反而是你有了主意呢?”
这是真的把善桐当个大人看待了……
王氏心头又是喜悦,又有些淡淡的伤感:善桐这样的年纪,本该还有些童趣在的,虽说也要言传身教,让她懂得大户人家做人的道理。但也没有把个家族兴衰的重担,往个女儿家肩头放的道理。
老太太这是实在不看好村子的将来,迫不及待地想要调教出善桐来,以便万一出事,第三代能有个能经得住风浪的话事人了。
她没有说话,只是不动声色地调整了自己的表情,也配合着婆婆,带上了些许郑重,似乎是无声地认可了婆婆的说法:眼前的棘手形势,即使是婆媳二人都很难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应对方案,病急乱投医,已经不得不求助于第三代的孙女儿了。
善桐一扫母亲和祖母的表情,不禁就深吸了一口气。
如果说一年半年之前,她对于长大, 对于扛起责任,还有些说不出的恐惧,那么在遇匪一事之后,这丝丝缕缕的恐惧,似乎已经被一种明悟给不见痕迹地消融了去——她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事到临头需放胆。即使是祖母、母亲,也不是算无遗策,更多的时候,她们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策略,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这些诀窍,她虽然还生疏,但已经不是全然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