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团结的对象(2 / 4)
“正是如此,一亩地能得麦两到三石,只是这麦除去上缴税赋,还得换盐、铁、做些衣物,红白二事,生病看病,都指着这点土地,咱们想要帮助,那就无非两个处入手,开源,节流。”
王洋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开源不难,这梁山水泊的芦苇就是很好的材料,咱们让他们帮着割芦苇做纸、做苇席、都是产业,但这最关键的,还是在节流上。”赵士程眨了眨眼,“可读过《石壕吏》?”
王洋当然点头:“师尊说笑了,如此名篇,岂能不读?”
赵士程笑道:“小吏难缠,最需要的事情,便是让这里的人们,团结起来,才能保护他们的财产。”
王洋立刻记下来,但还是有疑问:“师尊,咱们这么早就开始抗税,岂不是会引起朝廷注意?”
赵士程摇头:“当然不会,这么一个小县之地,缺些税务,也只是让州官考评差些,只要给他在朝中一些方便,你觉得,他是会隐瞒下去,等着换下一任,还是引州兵来攻,弄得让朝廷知道他御下不严,被上峰斥责呢?”
历史上,方腊都占了好几个县城了,结果当时宰相王莆都是直接隐瞒,直到方腊攻破了杭州,实在藏不住了,才急忙让西军过来平叛乱。
简单地说,只要不惹出太过巨大的,如攻破县城这样的大事,州官县官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王洋的父亲也当过知州,他也从小耳目熏染,当然懂,于是立刻道:“徒儿明白了。”
赵士程轻轻拈起茶碗:“你明白就好,我会在朝廷里帮你遮掩,走吧,咱们先去处理一下基层的事情。”
……
天气炎热,八百里的水泊中,有那么一两片芦苇地中,开垦着一些小土块,种着一些稻米,如今正结着青色稻穗,挂在枝头。
张荣光着膀子,戴着草帽,在炎阳之下清理着这稻田之中的稗草。
这是他悄悄开的土地,藏在芦苇中,被挡着光,长势不好,却也是一分收入,且不必缴税,这三分地,也就能当六分地的收成,且还只出三分力的地。
从黎明到午时,他基本清光了杂草,便回到船头,他妻子背着睡着的儿子,一起在船头,伸手拨弄着杂草,把其中可以吃的草根、还有一些草籽捡出来,在湖里洗了洗,便在船上起了炉子,生火做饭。
还未到收获的季节,他们得多在米里掺些东西,才能让存粮用得更久。
“当家的,这煤炉可真经烧,”他的妻子用些干草便引燃了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