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亦迫 (下)(3 / 4)
不是一个人,只要高太尉能尽快赶过来,她也还能支撑的住。
“王大人放心,高某必定尽快处理了,就过来和王大人回合。”
她说着,就拱了下手,下了王梓山的马车,又上了自己的,走了。
在这件事情过后,高平和高太尉泛舟江上,母女俩闲谈的时候,高平曾就这个问题,问过高太尉:“若不是母亲临走时对女儿说的话,我真要以为,母亲被说动了呢,天下第一权臣,想想,就连女儿都有些动心呢。”
“站的高,摔的重,那个位置,就算有一时风光,但若是将来做不到改朝换代,其实,并不符合我高家的利益的,我不过是个太尉,其他三家就有联合之势,若我真站到了那个位置上,其他三家,又怎会坐视不理?而且王梓山此人,最是重视自己的理念,她能为了一鸣惊人,而甘愿在野二十年,又怎么会甘心我站在她前面?到时三家联合,加上皇太夫,为母说不定就要是那个被牺牲的了。倒是你,我倒没想到,你会对……恩,当今陛下那么支持。”
关于到底支持谁,高家以前一直是含糊的,在没有皇女的时候,高太尉没有明显表露出过支持谁的迹象,后来有了皇女,她也不过是奉旨顾命。
如果没有宁王逼宫,皇女真的被册封为太女了,一切按部就班的下来,那么,就算出工不出力,她也的确会扶持太女,这无关于忠心,只是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看起来没什么,但就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尊长爱幼一样,当真正的触及到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比强大,因为这已经变成了观念,若是要反抗,几乎可以说是和过往的历史作对。
作为安乐帝指明的顾命,将来可以告老,可以隐退,但在幼主要登基的时候,却是一定要站起来的,否则将来是必定要被人指责的。但是在安乐帝,一条一条命令下来,给高家带上,一个个枷锁,而那一天,城中又开始有动乱的迹象的时候,高平和高太尉也简单的商量过此事,高太尉当时,是有些偏向光晷的,光晷是有旧党清流扶持起来,虽然和世家也不是太合拍,但世家和清流交锋了几个朝代,其实,也不像外人所想的那么不能融合。
而高平,则提出了鹤翔。
她当时所说的理由就是,鹤翔在京内并没有太大的力量,若高家扶持她,必能比扶持光晷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当时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鹤翔不在京内,她人不赶到,那么一切都是扯淡。
而高平在当时,也不知道鹤翔其实已经接近淮阳路了,虽然高小庄在很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