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2 / 5)
相比之下,武官则占便宜多了。老子是千户,儿子就还是千户。太、祖深感这种政策太闭塞,虽不能说全部官位,但大多官位都被继承了,下面人再想出头就难了。所以就想令这个制度同文官一样,老子能传下爵位,官位就要靠下面的儿子各凭本事。可这个政策根本没能实行,在议论的时候就被否决了。
下面官员的说法也简单,大概的意思就是,只有职位能传下去,当地千户才会好好经营自己的户所,否则刚开始可能没什么,在他觉得自己要不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变卖户所中的东西了——田地虽不能变卖,田地中的出息却是能够抵押的。若哪个千户抵押了千户所未来十年的出息,而他在五年后嗝屁了,下面这个帐要怎么算?
找他的家人追究?未免有些太过刻薄,而且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也要担心后来者。何况就算追究也不见得追的上来,人家就算把钱都放自己兜里了,也会把帐做的很漂亮;不追究,这千户所下面的日子又要怎么过?
十年一换将?那么兵换不换?不换,这些人背井离乡是否愿意?换了,只是互相熟悉又要多少时间?当然,也有不服气的说,既然文官能这么操作,武官为何不能?但这么说的一定是没有真的接触过民生。因为在地方上,除了官府的声音,还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宗族。很多事情,小到偷鸡摸狗,大到奸淫出轨,宗族一般都能处理。包括朝廷需要的赋税,如果宗族够强势,也是由宗族来办。
宗族处理不好的,往往都上升到命案了。
而除了宗族,县太爷们还有一个可以依仗的,那就是吏员。这些吏员世代相传,能历经几个朝代,认真追究,他们才是各个部门的掌权者。所以这其实和武官也是从某个程度一脉相承的。对此不是所有的文官没有意见,但大多数文官都觉得这样不错,他们负责大方向,而下面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则有他人代劳。
所以到最后,以先帝的权势,也只是推行了逐代而降和千户封顶这两个措施。以封千户为例,他爹是千户,他继承的时候就是百户,不过因为他知兵能干,熬了十多年也成了千户。下面他的儿子也还是要从百户做起,要想直接继承千户,则需要他立下足够的功勋,并且这些功劳不用来升职。
当然,这只是地方上的措施,像朱抵这样的边军又另有一套升迁继承之法。而以太、祖的脾性,虽然他退让了,但武官想要把职位完整的传下来,也要立下大笔的功勋,所以封千户才有这么一说。
“封兄太客气了,我看以封兄之才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