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1 / 5)
知味·知思居一下就红了起来,虽然其盈利完全没办法和一品绣房第一天相比,但其火爆程度完全是一品绣房无法相比的。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纵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最爱打嘴炮的其实是文人。而且女子要说,多在后宅之内,相会之时,男子却没这些约束,所以不到一天,几乎整个府城的读书人都知道知思居是大雅的用餐之地。
怎么个雅法?曲觞流水知道吧,那里就是这么吃饭的!
只要是读过几年书的,基本上没有不知道曲觞流水的,可这么吃过饭饮过酒的却不多。这不是河州府如何,整个大留朝都是如此,更确切点说,自唐以下,曲觞流水就减减少了。这也简单,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还是高门世家之时,那时寒门子弟能读得起书的屈指可数,读得起书而又还能做官的更少。
那时候的读书人,基本上就相当于有钱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让仆人打理出一个场合,然后做做风雅事简直是太简单了。可自科举盛行,大批寒门子弟涌进学馆,不是说这些人都没有雅骨,可要读书要交友要拜师一般家庭都要捉襟见肘,更何况再做什么大雅之事了。跑到野外对着某个有典故的地方抒发抒发胸臆也就罢了,曲觞流水这种事还是交给有钱人家去做吧。
而对于有钱人家来说,这种事虽不是承担不起,可自宋以后的确渐渐少了。在这里可以感叹下时间横流,岁月杀猪之类的话,但就同人们向往乌衣一样,对曲觞流水这种事还是从心中有种认同感的。此时知思居推出来后,立刻就受到了读书人的欢迎,他们觉得这才是他们应该聚会的地方!
没有私密场合?没关系,二楼有雅间,一样的曲觞流水,不过更小些罢了,虽然一个包间要额外加收五百文,可能上二楼的又哪里是在乎钱的?
而且知思居是按人头来收费的,一个人九十八文,除了不能带走,进来后随便吃喝。这个价格你别嫌贵,进来还要有身份,没有童生的身份你拿九百八十文也进不来。不过你要自忖有才华,能做出一篇不错的诗词让掌柜鉴定了,也可以通融一二。这掌柜也和普通的商贾不一样,人家不仅中过秀才,当年还是还是廪生,后来因为人担保受了连累这才没了功名,虽然功名没了,但过去读的书都还在,要说点评也许有的读书人不服,可看文理通不通还是可以的。
所以固然有了功名的读书人爱来知思居,那还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更把能进知思居当成一种身份的象征,后来还发生了有人偷偷给掌柜塞银子要进去的事情。
当然这都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