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4 / 7)
教育效果有差异,但这里的先生,是真的教书,不管内心怎么样,面上看起来却都能过得去。比如章文庆,在倩姐来看,这个渣爹品性实在不怎么样,但带着学生们念书,解读释义却从来都是认真的,也就是看着他倩姐渐渐明白,为什么老师的负面新闻这么多,可在他们那个小城里,一说谁谁谁是教书的,大家立刻就起了三分敬意了。
这实在是人家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威望啊。
章文庆屡次不中,经营上更是半点不通,可当起先生竟还算可以。他真正意义上收的第一个学生就是王小二,而王小二之后就是孙小金。这么几年下来,学生也有二三十名了。这么多学生,当然不可能再挤到一个屋子里了,而且学生的年龄不一,进度不一,人少了也就罢了,人多了,也不好再一起教了,所以后来他们就把临街的另一间房也改了改,又请了个姓吕的先生帮着一起教学。这位吕先生只是个童生,四十多岁了也还没有功名,不过教个三字经学个千字文是足够了。
这二三十名学生,年龄最小的不过五六岁,年龄最大的已经十三了,再加上吕先生,也不好再和他们混在一起了。所以去年年初,柳氏和倩姐经过分析比较,就把右边的一处房子给买了,两边打通,又经过一番修改,就成了她们现在住的地方。
认真算起来,他们还是一处两进的院子,但要比早先大了一倍,而实际要算的话,就是一个三进的宅子了。老院子的两处门面留着教学,厨房也留到了那里,虽然学生们大多都是附近的,可也有五六个离这边比较远,不方便回去,中午也就留在了馆子里,而在他们吃上一段日子后,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留下。
一般学馆里提供的吃食并不会太好,倒也不是故意苛刻,而是这时的读书人,特别是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对饮食比较讲究,倒没有什么大鱼大肉,更多的是不能吃太饱,不能吃太好。好像他们的思想就是如果耽于美味,就会失去进取之心……私下里不知如何,反正面上是这个样子。而且那些馆子里大多是随便找个妈子凑合的,饭食做熟份量给够就不错了,味道嘛……那就呵呵呵呵了。
但倩姐家是做什么的?而且倩姐的思想是吃饱了才能好好学习啊。也不用太费事,冬天一份素砂锅,间或的配上两个牛肉、猪肉、鸡肉之类的丸子,就能让人拌下两大碗米饭。夏天嘛,凉皮凉面又开胃又爽口,每五天再来一次牛肉面改善胃口。什么,这不稀罕?你们家的牛肉面有咖喱吗?要到知味小食去吃,足要四文钱一碗呢。
当然,最受学生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