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3 / 4)
留着这么一肚子的话,单独说与自己听?
倘若如此,数年前背刺的伤口未愈,便又被撒了一把盐……
裴少淮的心口生疼,竟希望黄青荇千万不要如此不堪。
……
舟移岸远江烟浓。
裴少淮久久站在船尾,怔怔南望。
杨时月拿了件披风出来,为丈夫披上,道:“当心秋寒。”
她陪丈夫站了好一会儿,纵是只相处了几日,杨时月亦能感受到邹家的那股子正气,还有老爷子身上那股子侠气。
她感慨道:“见过官人曾经的恩师故人,才知晓,官人身上的点点滴滴皆有来处。”
……
……
另一边,为了诵读双安州呈上来的万民书,皇帝特办了个大早朝——京中文武百官,若无要事,不得不来。
余通政使诵读的本事了得,铿锵有力,声洪如鸿胪寺官,却不拖沓绵长。
又因文武百官皆在,泱泱一堂,竟有几分传胪大典的气派在。
对裴少淮开海功绩早有耳闻的官员,从百姓的角度,再听一回,另得一番感悟。而那消息不甚灵通的,头一回听闻这些事,余通政使每读一句,都叫他们愣上一愣,继而一惊,还没反应过来,下一句又念出来了。
万民书已经够惊人,原以为全书写的是一件事,岂知一句话便是一项功绩。
原来功绩是可以一句接一句的。
别人的功绩书大抵会描绘些艰辛过程,而裴伯渊的功绩只有冷冰冰的数字,譬如斩获了多少倭寇,收了多少船税,修建了多少学堂,富了多少民众……
尤其是那些这两年新入京上任的,从前在朝中听别人说起裴伯渊还有些不以为然,以为他已是曾经辉煌、明日黄花,如今一听,原来自个才是个“参差”。
若说文官尚且端着个架子,武官们则不拘这些,黯然全写在了脸上——裴伯渊抗倭这份功劳,着实狠狠抽了他们一记呀。
若非还有燕缇帅在,他们的脸面不知该往何处放了。
算是敲了个警钟。
不管众人怀揣着什么别的心思,对于裴少淮这份功劳,他们是服气的。都是修行过的老狐狸,功绩轻重、事情难易,一听心里就有了数。
随后,礼部又宣了皇帝的赏赐,赏银、赏缂、赐酒、赐禄米等皆是有的,又赐织锦斗牛服一身,赐官妇杨氏五品宜人,赐荫子孙一人,免试入官。
便是说,能算上的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