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大结局(中)(4 / 6)
,这是家的味道。
自从“四校联合研究组”成立,林知夏的科研进度加快了许多。她的同事们都是全国精英,精英手下的学生们各有千秋,经过一番短暂的磨合期,大家的合作越发顺利。
林知夏和谭千澈都是研究组的核心成员。他们二人的课题组备受瞩目,无形的竞争压力降临在两组同学的身上,虽然林知夏对她的学生们依旧温柔,但是,谭千澈每周都会强调一遍“研究生的目标与规划”,还给学生们制定了一份“每周自我考评表”。
谭千澈让林知夏无数次地回想起剑桥的印度学姐——根据林知夏的亲身经历,印度学姐的严厉教学模式也能成功地激励一部分学生。她无权干涉谭千澈的教学方法,谭千澈还经常和她一起开组会。
眼下,他们的四校联合研究组的工作重心是开发量子芯片——这是一道极其艰巨而复杂的难题。林知夏的思路也很大胆。她彻底颠覆了以往量子比特的操作模式,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改革方法,组里有一小半同事不赞成她,而谭千澈和谷立凯都相当支持。
为了尽快做出芯片的雏形,谭千澈把任务细分,分派给他的学生,继续鞭策他们。
放寒假之前的那一周,谭千澈在两组联合的组会上发言:“有些话,你们林老师不会说,我来替她说。你们林老师的量子科技公司创造了新图论,融合了经典计算机和量子算法,大大提高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政府、企业和她都有合作。不过,这不代表真正的量子计算机面世了……”
他看着徐凌波,仿佛是专门讲给他听的:“量子计算机有三个核心需求,算法、编码和芯片。芯片是重中之重,正在研发中,你们今年寒假要是回家了,就会错过这一次参与的机会。”
偌大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异常紧张,谭千澈却笑了笑:“我给你们举个例子,a回家了,b没有。a在家里放松、玩耍,b在学习新知识、参加学术会议。一个月的寒假结束,a和b的差距有多大?”
全场寂静。
谭千澈又说:“今年,你们都别回家,留在实验室干活。”
他站在长桌的尽头,双手扶着桌子,问道:“谁赞成,谁反对?”
徐凌波窃窃私语:“谭老师压榨学生不是人。”
然而,谭千澈的下一句话就是:“每人1000元劳务费,我出钱。”
谭千澈是学校重点栽培的教授。他的项目繁多,收入十分可观。早在去年年底,他就换了一辆奔驰轿车,手上戴着朗格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