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番外(一)(3 / 5)
,都说的很不好听……”
“母后她呀,”承熙想了想,徐徐道:“确实是个很好的人。”
永宁有些无奈的看着他:“皇叔这句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先进去吧,”承熙带着她往甘露殿去:“咱们边走边说。”
……
青檀寺。
永仪站在那扇木门外,脸上难得的有些迟疑,轻轻叫了一声:“父皇。”
过了好一会儿,里头才传来承安声音:“怎么了?”
“你真的决定了吗?”他顿了顿,道:“这儿也太荒凉了,不然,就回扬州去吧,只消有诚心在,在那儿不是一样呢。”
“我已经想了很多年,不会后悔了,”承安语气中隐约带了点笑意:“又不是再也见不到了,你怕什么?”
永仪今年十五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闻言立即道:“我才不怕呢!”
“我只是想到,要很久见不到父皇,心里很难过。”
“我不会离开的,”承安温和道:“你若是惦记我了,只管过来见便是。”
永仪垂下眼,半晌,方才道:“父皇,你是不是很想念母后?”
“怎么会不想呢,”承安声音淡淡的,许是因在佛堂,有种难言的静穆慈悲:“等你有了心仪的人,就会明白的。”
永仪静静看着那扇门扉,没有做声。
要是有心爱的人,会像父皇这样,他情愿没有。
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每逢佳节,独自举杯,太苦了。
……
先帝在位二十一年,驾崩后,朝臣与太后相商,以其功过平生而定,谥号明宗,盖棺定论。
按制,太后殁逝时,本该加附先帝谥号,以其生平如何,择定谥号。
然而锦书死时,既是先帝的未亡人,却也是承安的皇后,朝野之中,对于是否要将她葬入先帝陵寝,乃至于是否应该商定谥号,皆存在争议。
到最后,承熙力排众议,未附先帝谥号,而是亲自为母亲题了谥号,孝圣宣皇后。
毕竟是亲生母子,骨肉至亲,到最后,几位辅臣也都默许,没有反对。
长安与扬州心照不宣,既没有阻碍淮水两岸经商,也没有大肆修改政令,承安在位十五年,虽有儿息,却也未曾册立太子,彼此通婚联姻,十几年后的权利过渡,也没有生出乱子。
待到一双儿女成人,他便往青檀寺去,落发出家,不再问及政事,也叫一双儿女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