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2 / 4)
的一个隐形门槛,从全国范围内挑选真正的好苗子,不肯漏掉一个。”
几个月之差。
青墨改制错过了全国初赛,也错过了所有学生的机会。所有人想到这一点,心底都不约而同地压上了一块大石。
冬令营开幕式,所有学校陆续入座。礼堂中,气氛渐渐凝重起来,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之间暗流汹涌,连个学校的竞赛指导教师之间,都有着不小的暗流涌动。
不断有各学校的竞赛老师过来打招呼,试探询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想要多少刺探一些敌情,关系好的则聚在一起讨论着新一年的政策和出题风格,以及刚刚结束的全国初赛。
“你好,你们是哪个学校的?”
陈冲回答道:“青墨七中。”
“青墨七中……?”过来的两位老师彼此对视一眼,笑着摇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客套地握了握手,随后就走了。
陈冲倒是不在意,他拿到了座次表,低声挨个给青墨的孩子们介绍:“看那个,A区第一排的,青杨七中,和咱们只差一个字,不过他们去年输送了整整七个国家集训队成员!”
“A区一排左边的,H师大附中,集训队人员也不少,去年是5个,还有一个国际奥林匹克金牌。”
“咱们旁边的,G市G大附中,寸土寸金的地方办起的寸土寸金的学校,一年只招两百人,清北率80%以上,重点率100%以上,一个年级就两百人,去年也有两个人进了国家集训队,前年有学生拿了国际金牌。业内有传闻,G大附中竞赛不是搞不起来,而是没人去搞。本来就只有两百个学生,学生非富即贵,八成都要出国,学竞赛也只是刷资历而已。”
……
每一个学校,都是提起来如雷贯耳的名校,有的学校,哪怕没有经过老师、家长口口相传,但听学校名称前附带的地域,或者“X大附中”的名号,就已经能让人感到眩晕。
这种压力不是他们升学率有多高,也不是每个学校背靠的资本多有钱,而是来自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的意气风发的姿态,讨论竞赛的认真程度,让人感受到:他们的确就是用最极限的努力,最专业的态度,去面对“竞赛”这件事。
“这一届还有几个特邀学长,我认识。还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应届生,我也认识。”陈冲低笑着给他们指,“那边那个,繁星的学生,去年已经拿了IPHO(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理论实验双第一,今年转战化学,理由是‘来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