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6 / 18)
可惜他更没胆子说出这句话。
倒不是冯唯纲胆小,只是类似的国字脸总能让他会想起一些生前的事情来。
那些回忆不算美好,但也不算坏。
那同样是个充满挑子清甜气息的夏天,当时冯唯纲刚被提携为锦衣卫指挥使,一时间风头无两。
锦衣卫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而文武百官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年,没做过一点亏心事大约是不可能的。在锦衣卫遵从皇帝命令,连屠两大建国功臣满门后,朝廷官员莫不怕他,走在路上都要避开他,唯恐被他记在心里,捉到一点把柄。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冯唯纲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却被一位年过半百的内阁首辅拦在路上。
内阁首辅质问他为什么不能刀下留人。
对了,这位首辅有着跟面前肖隐元城隍爷同样的国字脸,面上不带表情时,简直跟肖隐元像神了。
因此,就算冯唯纲知道那位首辅大人跟肖隐元没有丝毫干系,但他还是不大敢对肖隐元造次。
冯唯纲记得,那会儿也是五月,街道上到处都是抬着竹筐卖桃子的小贩,桃子个大皮儿薄,轻轻一撕就能揭掉外皮,甜蜜的汁水充盈在果肉里,引得口渴的人忍不住驻足去买几斤。
身子骨壮硕,看起来比冯唯纲这个锦衣卫还像武夫的内阁首辅把桃子砸在冯唯纲脸上:“你怎么敢啊?!那可是跟着陛下打江山的大功臣!”
冯唯纲一脸黏腻,心情不爽,就差把绣春刀横在这首辅脖子上。
但他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只有正三品官职,他若是这么做了,明儿个言官弹劾的折子就能把他给埋了。
冯唯纲吃了个哑巴亏。
他看这内阁首辅不爽,懒得跟他解释,只道:“下官听命行事,没什么敢不敢的。”
说完抱拳就走。
这个小插曲并不妨碍他率领锦衣卫兄弟们当夜又杀了曾经的一位大将军。
于是第二天下朝后,冯唯纲又被堵了。
国字脸的首辅抬手指着他,指尖颤抖,好像下一刻就要被他气死一样,说:“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你们锦衣卫太目无王法,屈打成招、就地斩首,你、冯唯纲、置朝廷律法于不顾!”
当时的冯唯纲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他都是按照陛下吩咐行事。再说,查出了贪污枉法之徒,就地斩杀有什么不对?
他要不是锦衣卫,仅仅是行走江湖的侠客,做出这种事都得被百姓夸赞一声‘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