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4)
德国和中国有差不多七个小时的时差,崇华那边已经是晚上了,崔贞这里才刚过正午。
这里的气候,清爽怡人,正午的阳光并不算猛烈,透过道路两旁的枫树叶,和煦地照落在地面。崔贞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今天没有她的戏份,她就到市区来走走。
崇华说完,就有点羞涩的安静下来。
崔贞的眼中染上层层的笑意:“再过一周吧。”
听说只有一周了,崇华顿时高兴起来:“你方便的话,到时候,我去接你?”因为这一次的帮忙,崔贞在她心里已经不止是一个有点好感的人了,至少,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不管怎么样,她至少得当面致谢。
微带凉意的清风吹拂,崔贞稍稍想了一想:“等确定下来,我把具体时间告诉你。”
秦颂提着大袋小袋站在一旁,好不容易等崔贞收线,就一脸被我抓到了吧的八卦表情,把袋子在干净的地面上一放,坐到崔贞的身边:“你要把具体时间告诉谁?”
“崇华。”崔贞也没瞒她,她以后和崇华的往来会多起来,作为帮她处理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事情的经纪人,没有瞒她的必要。
秦颂对崇华印象挺深的,这段时间崔贞对她关注很多,她给崔贞做了那么多年的经纪人,还从没见她对谁有这么大的兴趣过。
“崇导?听说她要开试镜会给新片选角?”秦颂对崇华评价相当高,她的很多做法在秦颂这个娱乐圈的老人看来相当老辣,“《囚徒》原著基础那么好,只要不拍得过分差,就不会扑街,到时候,她又能拿奖到手软。有前面那部电影不俗的成绩垫着,再来一部高票房,她在导演界就差不多站稳脚了。”
不管网上怎么黑,在秦颂看来,崇华的这部电影选得相当有眼力。
其实导演跟演员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辨识度。演员想红必须有一张辨识度高的脸,不能让观众一看就觉得这是哪条生产线上批量生产的;导演想成功也要辨识度,导演的辨识度不在脸,而在于作品要有一个凝聚了导演想法的风格。
秦颂跟着崔贞一起看过《和斯嘉的三百六十天》,在作品风格这一点上,崇华无疑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她说完,又有点担忧地皱起眉来:“她现在急着拍,等拍完,上映,恐怕要撞上贺岁档。”贺岁档是扫荡票房的好档期,但对默默无闻的小导演来说,只怕扑街也会扑得特别明显,最惨的上映不到二十四小时就被电影院撤下线。
崔贞对崇华的了解,比只看到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