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2 / 4)
子弟。江南与京师隔得远,消息便有延时,事情已过了近一月,方有一次书信往返。
先隐晦说了此番遭受无妄之灾,误会而已,陛下那里,已有说法,请父亲勿忧。而后细细分析了京中当下的诡谲形势,联合叔父端方的人品,又回信,此时并非入京的好时机,锦衣卫肆虐,易卷入是非,不如等过几月,届时兴许有好缺,再谋入京不迟。
写完,装入信袋,封口,派家仆送回江南去。
等叔父入京,朝堂上事便有个可商量的人,倒可稍解压力。
崔云姬搁下笔墨,缓缓舒了口气,看了眼窗外苍穹,完满的一轮明月悬在树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不知怎么,就想到这么一句。
似乎有近一旬未见宛娘了。原先一直不见,倒没什么,可一旦见过,便如魂牵梦绕般的扯动她的心神。
那就……去看看?崔云姬将落到脸侧的一缕发拨到耳后,唤了婢女来。
“取一盏风灯来。”崔云姬吩咐道。
婢女转身出去,回来时,手中提了一盏风灯:“这么晚了,小姐是要去哪里?”
“到宛娘那里坐坐。”崔云姬接了过来,笑道:“我自己去就好,你去歇了吧。”
都是在家中,婢女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便笑着答应了。
崔云姬披上一领斗篷,提了风灯,便朝宛娘那里去。
这座府邸乃是祖产,当年祖父在京为官时所置,占地颇广,景致亦是精心整顿,兼之人老难免思想,祖父在晚年,又在府中修了江南风景的庭园,故而,每当月影朦胧,这座极具江南风情的庭园便如拢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水雾,婉约深秀。
像某个温婉的女子。
崔云姬每见宛娘,总想起水乡的乌篷船、青竹伞,还有那濛濛烟雨。江南独有的温婉柔情都深深体现在宛娘身上。
说起来,她们都是江南人士,那一幅幅山水楼台的景象是崔云姬幼年时最熟悉的美景。长大离乡,远离了柔情与温婉,却并未忘却,而是默默藏在心中。
这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士子都不可避免的经历,思乡之情,难免会在平日所见所闻中突然触动心肠。
而宛娘,总让她觉得亲切。
走到小院外,门扉紧闭,透过矮墙望进去,窗内人影依稀。
一阵风吹过,风灯中的灯火晃了晃。
崔云姬走上前叩门。
不多时,便从里面传出一阵轻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