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2 / 4)
西方的知识分子引入国内,先于士大夫阶层传教,这不难(康熙喜欢西方科学,大臣即便不喜欢,也会尽力去学),从八旗官宦子弟入手,逐渐发扬至全国。
此举若是顺利,无须百年,便能将西方科学普及。
想到此处,胤礽不禁有些心虚,这便类似于窃取了人家的努力摸索钻研了数百年的成果。不过,咳咳,他也很欢迎西方同胞来学习文明古国的儒学啊,他们不来,他也没办法……有些无赖的想法……
眼前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说服康熙,将这些先进的知识在士大夫阶层宣扬。于康熙而言,几何、天文、音乐虽有趣,却无人人识习的必要。而一旦康熙同意,入手去做之后,必将面临一大难题便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若生矛盾,将如何?
后者比前者更为棘手,因此在有应对之法前,胤礽一直不敢轻易尝试去做。
今届新科进士不乏博学多识之才,康熙移驾城楼下,宣白晋上前,予其褒奖,封为工部侍郎。有一进士上前吟诵赞诗,康熙轻轻一笑:“汝有捷才。”
那进士面露欣喜,正声谢恩:“臣年羹尧谢皇上赞誉。”
康熙笑了笑,走向别处,大臣们都跟了过去,唯余年羹尧仍站在远处。
胤礽听到年羹尧三字便应声望了去,只见一身着七品补服的青年男子站在众人之前,笑着躬身。他面容英俊,眉目漆黑,唇红齿白,十分端正。胤礽微微一笑,停下步子,正要出声,却听八贝勒折返回来,含笑问道:“年大人眼下何处供职?”
闻得八贝勒亲自出言询问,落在后面的几名进士不觉面露惊诧,对年羹尧多瞧了几眼,眼中流露颇多艳羡。
年羹尧正了正身,朝着胤禩拱手,恭声回道:“臣翰林院检讨参见八贝勒爷。”
八贝勒点了点头,笑道:“年大人才思敏捷,我最爱与聪敏之人说话。”
年羹尧目中闪过喜意,却依旧镇定地回道:“能与八贝勒爷对话,是臣之幸。”
胤礽双眸微沉,在八贝勒回身前先走了。
回到宫里,胤礽立即召来索额图,与他言道:“你派人盯着年羹尧,不必惊动,只将他去往何处,又与何人相交报于我。”
“嗻。”索额图并无半点犹豫的应下,随即目露惊疑,慎重问道:“年羹尧便是那得了皇上‘捷才’之誉的新科进士?奴才记得他如今供职于翰林院检讨,此人虽有些才华,却也不算头角。”言下之意,甚是疑惑为何此人能引起太子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