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十七回(3 / 4)
一撮文士须,头戴远游冠,若是再执一柄羽扇可不就是诸葛孔明再世?
姜恪示意他坐下,吩咐长安重新上茶。
“前日皇姐送来的六安瓜片,本王看着,很是香醇,特请先生一同品尝。”姜恪笑道。说着,长安便端了茶上来。青花的瓷盏,内中青碧茶水,袅袅茶烟,闻之香沁入肺,诸葛晖抿了一口,赞道:“好茶。这个时节,可不多这样好的六安瓜片。”
姜恪盖了盖杯盖,点头道:“可不是,听皇姐说,这是庐州那边刚送上的,”她顿了顿,很是感慨的说道:“君父子嗣单薄,到了本王这一代,就这么一个姐姐,她记挂着本王。”诸葛晖放下茶盏,似乎感同身受,轻轻叹息一声,道:“王爷与长公主姐弟情笃,先帝知道了,定是欣慰高兴的。”
姜恪淡淡一笑,道:“庐州知府沈慎之倒是个人才,本王记得,他拜在辅国公门下。”诸葛晖立刻说道:“沈慎之是天启九年的进士,一甲十二名,殿试第七名,先在翰林院做过一年编修,雍唐元年外放岷县知县,短短五年做到庐州知府,是他的本事。”
姜恪目光沉晦,轻笑道:“这样的人才,辅国公不紧着用,倒让他在野飘着了。”诸葛晖知道自家王爷的心思,他沉思片刻,道:“若是辅国公退居消息不假,这人应当是为他家的世子爷备下的。”姜恪轻讽一笑,颇不以为然。诸葛晖沉声道:“此人家世贫寒,当初会试之前想要拜见主考官,却无人引见,是辅国公慧眼识珠,给他引的路,这可谓知遇之恩。”
科举考试考的不只是寒窗苦读的经纶会典,更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和身家背景,师从何处。因而考生考试前都有拜见主考官的例子,奉上一篇文章,不仅是让主考官知道了你的文采,更是记下字迹,批阅考卷时酌情定夺。辅国公对沈慎之是大恩如海,若是他反水,别说他自己心中是否过得去,便是天下士子都要骂他一个忘恩负义,不忠不孝。
如此来看,是收拢不得了。姜恪看向诸葛晖,片刻,笑道:“那就给他挪个地方。”诸葛晖眼前一亮,当即道:“济南藩台最佳。”山东节度使是辅国公的人可帮衬一二,且济南藩台一向升迁快,沈慎之去了那里,不多久便可以叫辅国公升回京城。这地方再好不过。恐怕辅国公也是这样的心思。若不是,只要有人在旁指点指点也是极为方便的。
姜恪嘴角现出一个阴鸷的笑意道:“到时知会知会山东布政使郑大人,让他好好照看着,济南是个好地方,务必要多留沈大人几年,别紧着加官进爵。”诸葛晖应下了,忽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