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灯会(6 / 7)
“早晨”二字,谜格为合璧格。他们搜肠刮肚,还没想起合璧格的具体格式,这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只看了一眼花灯,根本没有加以思考,一挥而就写下答案,可见一定是随便瞎蒙的,可他竟然还真蒙对了!
这说明要么少年运气好,要么就是他把所有谜格背得滚瓜烂熟,根本不需要一个个套用格式,顺手拈来,自然能飞快解出谜题。
书生们心情复杂,围观的人群不懂什么是谜格,什么是拆分,什么是堆金、破镜、集锦、合璧,见傅云英一人猜中谜题,轰然叫好。
一片赞声中,傅四老爷和傅桂的声音最为响亮。
傅云英回首朝傅四老爷和傅月、傅桂点头,傅桂更激动了,兴奋地朝她摇手。
这时,店家又挂出一盏花灯,上面贴了一条写有古诗的绢纸:举杯邀明月。谜底二字。
这一题显然是店家为了抚慰因为没答出上一题而面色僵硬的一众书生们,答案显而易见。
伙计还没数够九十九下,众人都把写了答案的纸片交上去。
店家公布答案:赏光。
接下来,店家陆陆续续挂出金钟格、回文格、簪花格、垂柳格、丹心格各种格式的谜面,有的易,有的难。
简单的谜面中,既有“乡村四月闲人少。射二节气名”这种极为常见的和节气有关的通俗谜面,也有“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门状送还王介甫,潞公身上不曾寒”之类涉及到古人故事的风雅谜面。复杂的谜面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如果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没有人点醒,可能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谜底。
就像攀登山峰一样,时陡时缓,不会容易得让旁观的人觉得无聊,也不会让答题的书生们太难堪。
傅云英一边从容答题,一边留意周围人的反应,暗暗想,这书斋店家倒是个人才,知道怎么适时挑起人群的兴趣。
人越来越多了。
众人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最为出众的苏桐和周大郎大多数情况下能很快答出谜底,有时候也会被难住。她却始终游刃有余,每一盏花灯刚挂上,她只需扫几眼,马上就能写出正确谜底。
这种表现很快引起店家的注意。傅云英中途参加比赛,店家看她年纪虽小,但举止不凡,一身清新隽永的书卷气,穿的衣裳也体面,料想是谁家富贵家儿郎,没有训斥她捣乱,点头许她加入比赛。想着多一个人热闹些也好,如果她答不出,自会含愧离去,却不想这少年竟然聪颖异常,每一题都答得又快又准,全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