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唯独常葳有的优点(4 / 12)
马知道吗?”
朱元璋微微颔首:“白马非马啊,原来如此。这件事对伯温来说,很难吧。”
朱标道:“这件事伯温先生来做确实很难。要破局,我有个推荐的人。让常叔叔去。”
朱元璋睁大眼:“常遇春?他还能和文臣辩论?”
朱标笑道:“能,怎么不能?常叔叔难道不是文臣吗?”
朱元璋:“……他那个文臣啊,你难道是想让他在朝堂上和其他文臣打一架?”
朱标先愣了一下,然后差点笑得直不起腰:“爹,你想象力真丰富,哈哈哈哈,虽然我很期待这一个画面。不是啦,常叔叔去说这件事,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是屯田元帅。”
朱标依次给朱元璋解释这些人话中的漏洞。
第一,封建王朝本就不是一个法治时代,而是法治加人治。比如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说可以去别人祠堂门口吐口水,那么就可以去别人祖祠门口吐口水吗?法律是底线。我们是儒家,不是法家。你口口声声法律之外的事都能做,难道你是要让大明变成法家治国的暴秦吗?
第二,潜规则的意思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何况还是元朝的潜规则。你用元朝的潜规则来评价大明的官场,还问大明的皇帝为什么不遵守元朝的潜规则。你究竟是元朝的官还是大明的官?龙椅上的皇帝是大明的皇帝还是元朝的皇帝?你是不是怀念元朝,对大明、对皇帝不忠?
第三,图穷匕见的一点,为什么运粮的损耗那么大?
安史之乱后,粮草运输改成了用麻袋装。粮食不溶于水,也不会凭空蒸发。运粮队吃的粮食和上缴的粮食也是分开计算,不存在后勤部队为军队运粮时还要计算运送时吃掉的粮食。那些几乎一半的差距是哪来的?
诚然袋装的粮草淋雨会腐烂,但那也是到了之后清点才会发现,怎么会运送来的就直接少了一半?
他们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借口,说什么马车掉山里去了,船只掉河里去了,走路上被山匪劫走了,屯田元帅常遇春怎么没遇到这么多事?
请朝廷彻查!
朱标喝了一口热水,道:“我只是抛砖引玉,要从这段话中找出问题给他们扣奸臣贪官甚至不忠诚的帽子,能找很多处。爹你肯定看过宋时党争,文人们找错漏扣帽子可是太容易。关键是,皇帝站在哪边,采取谁的看法。只要有一个英明的皇帝,这一切就不会失控。”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犀利了一些:“如果皇帝不够英明,被朝议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