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2 / 5)
的地区可能还会有别的想法,认为是因为这地区底子好。
但是如果在青山就不一样了,一旦青山也成功了,其他各个地区和县都找不到借口了。
吕书记点点头,觉得脑袋都精神很多了。
年轻人果然有精力,有冲劲儿。
他继续看后面的计划。
苏青玉这个计划其实就是针对整个青山地区进行的一场农业工业结合改革。
她准备承包青山农民的土地种植茶叶,培养菌类,种草药。并且雇佣这些农民一起种植。
这样就可以把当地不愿意积极进取的农民给拉入了这个计划中来了。
关键是不用一下子拿出钱来。
因为农民自己种粮食,也是要等成熟了才能还钱。这承包种植这些也是一样的,苏青玉也可以等这些东西成熟了,再给承包金以及工钱。
这就可以在避开边州资金不足这个缺陷。
这个计划也不担心下面的老百姓不配合。
因为苏青玉通过考察发现,这边的基层干部虽然都不像干部,但是他们在村子里很有话语权。
这些村子还停留在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的思想。老干部说一句,他们就听。
苏青玉到时候对这些老干部实行奖励政策,相信这些老干部会配合的。
这一计划是针对那些已经思想成熟的农民同志的。
第二计划,她就主要针对村子里的年轻人了。
特别是三十岁以下的,思想还可以往前面带的这种年轻人。这也是苏青玉这次计划的主要目标。
她认为,边州的未来,还是要靠这些年轻人。那些老一辈,他们的思想以及顽固了,无法更改了。年轻人呢还有可塑性。
苏青玉准备在每个镇上盖厂子。
这些工厂就是针对没个村子种植的这些东西进行加工的。
厂子招收当地年轻人。
“也不需要每个人都招,毕竟一开始我们也没那么大的实力。但是只要保证一个村子有几个年轻人进厂就可以了。生活是对比出来的,看到别的年轻人成为工厂的工人,这些人的思想自然也会发生改变。不会和现在这样没有进取心。”
“这些年轻人一旦下山,我就不让他们回去了。到时候厂里在镇上修单位房,把他们都留下来。镇需要发展,需要经济,就需要人。在镇上有了工作有了房,厂子里来自各个村子的年轻人也多,到时候成个家也容易。在山下成了家,谁还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