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3 / 5)
,还成了为我们种的?”
苏青玉道,“确切的说,是为整个区种的。他们以后收入了,不得增加税收?不得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其实补贴也没多少,主要是个鼓励。”
当然,效果会很好就是了。想想自家种东西,还有人给补贴钱,还不可劲儿种?
“要不然光靠宣传,就让一直种粮食的老百姓去种果树,谁能乐意?”
这话特别直白。想想还真是的。毕竟这种果树,确实也是比较特殊的。几年得不到回报,很少人有这个耐性。
胡区长道,“之前都是走的集体经济为主,家庭联产承包为辅。现在就是以家庭联产为主了。不过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村子里贫富差异越来越大?”
苏青玉道,“有干部进行技术指导,还有政府提供补贴。养成之后,还有专门的销售渠道。我认为,只要是不是特别懒惰的人,都是可以富裕起来的。当然,富裕的程度肯定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个大趋势。哪怕就是集体投资,那也分投资的多,投资的少呢。至于真的懒的不乐意动,造成的贫困现象。就看当地干部怎么引导了。咱们的主要目的是大的局势方向发展好。”
这也是当上区领导之后,她看问题的范围也不一样了。
之前当公社社长的时候,她还操心一下各个村的懒汉贫困户问题。但是成为区领导之后,这些她是无法兼顾的。她负责保证的是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小部分人的问题,就得交给当地干部来做了。
和集体投资比起来,这种鼓励农民私人养殖种植,显然是要简单一些。至少不需要成立很多的组织部门。
要知道,每个村搞集体投资,那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比如财务就得经验丰富,要不然算账都算不清。
东山之前就还专门搞培训班培训基层的会计。
发展的大方向和模式制定之后,剩下的事儿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了。
比如华阳区和临河区,到底适合种什么样的果树,如何种植。这都是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导的。
这方面苏青玉倒是得到了元归这边的帮助。
当初他在首都搞的那个退伍军人培训学校,就有关于果园种植方面的培训班。
苏建军当初就是在那边学的技术,然后回到苏家屯搞果园种植的。
这些老师可是当初元华花了重金聘请的。
有些也是从国外请来的果园种植经验十分丰富的技术员。
这次苏青玉一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