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3 / 4)
家里人跟着逃亡了,而他们两人因为是学者当时在外地没回家,所以就留在国内了。前两年突然就被安排下来了。
干了两年农活,两人都对着日子没啥追求了,没想到还能够被安排来教书,所以都对宋县长很感激。
苏瑜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真的感激,但是知道,这还真是人才啊。
苏瑜又想了很远,过几年,才是人才大批量下来的时候。
全部用来教书,而且还是教小学,那也太浪费了。
她好奇道,“你现在一个人建桥能建吗?”
中年男人道,“大桥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的数据,我一个人不行。但是这种乡下的小桥肯定是没问题的。”
等参观完这边的生产队之后,苏瑜和宋东征又坐车去别的生产队。在其他生产队,倒是没遇上什么真正下放的人了,毕竟这时候的形式还没未来几年那么严峻。
回去的路上,苏瑜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和宋东征说了,“政治背景确实不行,但是如果是那样的学历和资历,能力肯定是有的。没准也不比县城的设计院差。我看教书之余还能搞搞农村建设的。”
宋东征一听,立马道,“确实,对于这种政治背景不好的人,就该压榨他们最后一分劳动力。这个事情要好好合计一下,回去咱两好好合计。”
苏瑜叹气道,“你说,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来这边?”
“咋可能,现在国家到处都缺人才呢。城里人才都不够用,咋可能弄到咱们农村来。你别看支援农村建设,真正人才多的地方,还是城里。还有之前自愿来咱们这边搞建设的年轻人,来的时候倒是意气风发的,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无用武之地,最后只能跟着下地。要不是这次我搞小学建设,让他们教书,这些年轻人以后也就跟着下地了,还要被生产队的人嫌弃拖后腿,分粮食。”宋东征道。
苏瑜很想说,以后来的人才会很多。来的年轻人也很多。而且和东征同志说的一样,甭管人才还是年轻人,都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她严肃道,“如果以后这样的人多了,就找个地方个让他们就在里面反省思过,顺便做研究。不做研究不给饭吃。”
宋东征以为她说着玩的,就配合道,“行,我之前看到金河县有个小山区,鸟语花香的,就让这些人去那边,然后让民兵团的人守着。让他们与世隔绝搞研究。”
苏瑜眉头一挑,“这个办法好!”
回到县里的时候,天色已经不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