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正文完结(1 / 7)
2021年春节前后,中国足球再次一地鸡毛。
足协发布“限薪令”——本土球员顶薪不得超过税前500万元,平均不得超过300万元,而外籍球员顶薪不得超过300万欧元。这标志着“用高薪与高额奖金吸引本国人才”“用高水平外籍球员锻炼本土球员”的这条路并未走通,金元足球宣告失败。电竞选手一跃成为收入最高的运动员。
近些年来各俱乐部一直都是不堪重负。运营一支中超球队每年至少要花十亿,同时,中超一直“伪商业化”——看现场的人少、看直播的人也少,更没有人购买球衣或者其他周边商品,这一方面是因为联赛水平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男性消费意愿低。过去,企业搞足球大多为政府关系、政府资源,可以叫作“投机足球”,可是这招渐渐不行了。于是,大把资金就只剩下“广告宣传”一个用途,也收效甚微,各大企业自然不愿年年填补这个黑洞,除了特别财大气粗的。简而言之,玩儿不起,每年能掏十个亿的本土企业是很少的。各俱乐部无法支付极为高昂的薪金,有些球队长期拖欠工资、冲突不断,也有些队伍宣告解散、退出足球,还有些队伍自愿降到中甲、中乙。另外,因为资金全都用在一线球员的薪水、尤其是外籍球员的薪水上去了,俱乐部也没有余力挖掘人才、发展青训,本末倒置。
限薪,一是鼓励本土球员多多试试欧洲联赛,二是希望各大企业不要放弃中国足球,三是“赶走”外籍球星,这样俱乐部的资金可以培养本国的年轻人,而非全部用来支付球星的薪水。虽然目的有些道理,可政策的再次反复实在叫人有些绝望。
几个本来在归化的外籍球员离开中国,包括实力最强劲的。这也没办法。可以预见,金元消退,以后中超也不会有高水平的外籍球员了,归化的路也堵死了,今年这批归化球员就是最强的归化球员。
而2021年中超开赛以前,莫名其妙地,足协又出一个规定,“球队名字不能带有赞助商的企业名字”,必须改。登时又是一片混乱。足协希望各个球队学学日本职业球队,比如“大阪樱花”“仙台七夕”“甲府风林”“柏太阳神”,说这样子富有诗意,可实际上呢,中超变成全运会了,大家直接叫“广州队”“深圳队”“武汉队”……也有些队极不走心,比如四川曾经提交了个“四川机器熊猫”,让人瞠目结舌。
可足协要求的“中性名”似乎并不适合中超。大笔资金赞助足球,却连名字都不能冠。
同时,足协要求参赛球队必须清偿全部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