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问题(3 / 4)
头,别怪我没打招呼。
池脩之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哪怕是世家里的顽固派,都不能承担这个政治风险也不肯承担这样的道德风险,时人可以不怕皇帝、不怕权臣、不怕百姓,却不能不怕史书记上这么一笔。他可以祸国殃民,却不肯在史书上记上这么一笔。
郑靖业提出的“在京畿、冀州试行郡县试,选司州俊贤分派各地为官”的建议,不得不被通过。
由此,京城世家中弥漫的考试之争,也蔓延到了冀州——考还是不考,它是个大问题!
“科考之事,始于郑靖业,推广于池脩之,完善于池宪。部分见解深远的世家成员坦然接受了这种改变,并且积极应对,适应发展。另一部分世家成员固步自封,坚决不参与变革,由此,产生了世家内部的一次大分裂。正是由于这一次分裂,才使得世家集团没有彻底覆灭。
对于考试的态度问题使得世家成员在意识上分裂为两个大的部分,虽然没有明确对立,却对双方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锐意进取的一部分人经过阵痛之后得到了持续发展,抱残守缺的一部分人则渐渐衰落了下去。自郑靖业正式提出考试选官制度五十年之后,至池宪执政后期,在萧复礼的支持下正式将科考制度推行全国,确立了‘非经科考不得为官’的规定,不以‘务实’为要、刻意追求风骨的人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与此同时,全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大发展。”——《科考制的形成与世家的变迁》
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大家对考试并不陌生,对成制度、成规模的考试也不算很陌生。比如十年一度的全国知县大考核活动,虽然不是次次都是考试,也是视主政者风格进行或严格或不严格的考核。但是,像这回这样对于一州之空缺,放低门坎进行“全民招考”这还是头一次。如果你考上了,这就代表你是真经过考验的。
成绩出来的时候,很是引起了一些京城百姓的围观,又因为是经过面试的,以这个时代颜控的属性,选出来的十几个人里,很有几个人“颇有看头”,居然又成就了京城不小的一场热闹。倒让某些还在动摇中的各种出身的少年人们心里狠狠地悸动了一把——围观的人里有不少可爱少女哟~
崇道堂里,高年级的学生们两眼放光,下课之后纠缠着师长就问:“司州事了之后,郑相公会不会把考试之道推而广之?”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考上来的,威风!而他们自己经过学习,很有自信!中二期的小少年们,也想炫耀一把。
郑琰是被问得最多的,只能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