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太子娶妻不容易(7 / 9)
外反而不美。待朕自塞外回京,即召其还,乃等可先拟指婚之旨。皇太子纳妃,与寻常皇子婚配不同,指婚的旨意也要写得更郑重。”
两尚书耳朵齐齐一抖,皇上想得真周到,对太子如此重视,又心细如尘、关怀备至。
崇拜归崇拜,该说的还是要说:“陛下所言,皇太子纳妃与寻常皇子婚配不同。只是……国朝本无皇太子大婚仪,今东宫大婚在即,其仪当何如?”
康熙一拍脑袋,问题大了!
清朝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到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已经不算很年轻了,但是典籍依旧没有齐备。很多时候,都是要用到了,才想起来制订,比如皇帝大婚仪,直到顺治要大婚了,才想起来——坏了,连结婚流程还没有呢,这才现制定。
还有一些,先前定了,后来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不合适,又改。比如皇太极年间有过的崇德定制,定了各人的仪仗、服色,结果一入关就发现太不够威风,又添添改改。别的职务都有人做过,原本疏漏的地方也在实践中得以改善和补足,偏偏……开国近百年来,还没出过一个太子妃。
大清朝至今为止,只有过一个正式册封的皇太子。而胤礽同学,是大清朝开天辟地以来头一位皇太子,为了他,崇德年间定的皇太子仪仗、服色,在康熙的默许下,被改得面目全非。可惜之前十几年的康熙当顾着给胤礽添待遇了,完全忽略了还要给他添老婆这一条。皇太子大婚仪——空白!
本来康熙二十五年的时候,国家编纂了一部《大清会典》来的。把很多事情都给规范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皇太子娶妻的礼仪是什么样的,大清会典TMD没有写!现在要用了,才发现悲剧了。
康熙眼神一闪,马上镇定了下来:“着尔等即拟皇太子大婚仪,朕回来要看。”然后留下太子说话:“今番朕去,不久便回,京中悉交给你。你办事我是放心的,”
留皇太子监国,康熙走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胤礽一面处理着政务,把各种折子看一遍,写上节略、夹片,然后把宫中的事情写一写,自己的情况写一写,送给康熙。另一方面,还要看着一堆人为他娶老婆吵架。
“……京中尚安,唯诸公吵嚷不休。皇太后祖母略觉暑热,儿臣已着内务府多供冰,只恐祖母年高而体弱,不敢进冰饮,茶果以井水湃之……”
领头的是两个尚书,但是定仪这种事情,是个立场问题、待遇问题,背后的政治含义非常之丰富,绝不是两个尚书关起门来写写命题作文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