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船队归来一(2 / 7)
部,甘肃的排位还要靠后。
往年的领头羊,如今却落到中游,难怪总兵官会气得吹胡子瞪眼。
面子里子都没了,换成谁都要脑袋冒氢气。
宋晟发过脾气,冷静下来,知道麾下将领说的都是实话,这事委实不能怪他们。拂过颌下长髯,最终下定决心,出了正月,立刻派人到大宁去学习先进经验。
面子是次要,能多产粮食才是最紧要之事。保障了粮草的供应,边军就能有更多的力气操练,战斗力就能强上几分。
对于边塞守将来说,还有什么比防御北边的邻居更重要?
虽说鞑靼和瓦剌正打得热闹,难保哪一天突然回过味来,握手言和,不打了,转而来找大明的麻烦。
到了那个时候,坚固的城池地堡,强悍的边军,才是能够挡住这些恶邻的根本。
宋晟做了决定,麾下将领举双手赞成。
若非守将不得擅离岗位,他们当真很想亲自到大宁去看看,往昔荒凉的城池,如今到底变成了什么样。
同宋晟一样想法的,还有宁夏总兵官何福。
没人会嫌粮食太多,多收一斗是一斗。机会送到眼前,何福比宋晟更善于把握。他不只派人到大宁取经,还遣人去了宣府,名义上是给郑亨送信,实际上却是到汉王亲自耕种的军屯去观摩一下。
两地情况类似,到宣府学习,更优于大宁。
何福会做出这个决定,实因朱高煦在屯田一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闻,宣府进献朝廷的嘉禾就是汉王亲手种出来的。
天子大感欣慰,更是在兄弟间相当有面子。
瞧见没有?这是我儿子种出来的!
你儿子行吗?不行吧?
哈哈哈哈!
朕嚣张?
朕就嚣张了,你能怎么着吧!
新年时,进京朝贺的王府长史,基本都是精神抖擞进殿,风中凌乱出宫。带着天子写给自家上司的书信,脚步发飘的踏上归程。
等各地藩王接到书信,无不咬牙切齿,大有举起鞋底狠抽朱老四小人的冲动。
显摆你儿子了不起?!不就是种田吗?
谁没有儿子?咱儿子也行!
于是乎,永乐三年的春耕时节,各藩王封地的百姓见识到了一幕奇景,王府的世子和郡王们除掉华服,挽起裤脚,扛起锄头,光着脚丫子下田耕地。
耕牛?不用!
朱家的子孙,就要这么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