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6 / 8)
住马缰,回头遥望,除了一列周王仪仗,只有让在路边的官轿和成国公府的队伍。
翻身下马,让到路旁,张辅满头雾水。
是错觉吧?
这里是南京,又不是北疆,怎么会被狼盯上?
一定是错觉。
当夜,孟清和被带回定远侯府。
沈瑄将他抱在马前,沿途被多人目睹,却无一人面露疑色。
燕军出身的武将们早习惯了。靖难期间,这样的画面隔三差五就会出现。
京城官员纵有疑惑,也不会当面露出惊讶的神色。
定远侯勇冠三军,简在帝心。
兴宁伯狡诈多智,心机莫测。
这般堂而皇之,定然有恃无恐,恐还是计。
贸然上疏弹劾两人作风不正,有伤风化,十有八九会踩入设好的圈套。
思及发谪戍边支教的同僚,文臣们不约而同的认为,这其中一定有诈,坚决不能上当!
自以为窥破兴宁伯的奸计,众人不由得佩服自身的聪明才智。
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想太多,着实是个问题。
如果孟清和获悉自己被如此“神话”,乃至于“妖魔化“,不知会做何感想。
大笑三声还是猛钉小人?
只有天知道。
朝贺赐宴之后,宫中下旨罢朝三日。
皇帝宿醉起不来,藩王大臣们也是头重脚轻,脑袋里打鼓,压根没法办公。
养好了精神,能集中注意力办公之后,永乐帝依惯例享太庙,大祀天地于南郊。
于正月辛卯下旨,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楩旧封。改封谷王朱穗于长沙。赐晋王宝钞十万贯,令归藩。
周王等人当即大喜,还以为要在京城住上一阵子,搞不好就会是一辈子,不想天子竟许归藩。当即上表,颂扬天子仁德。反正好话不要钱,说上几万句也不过浪费些口水。
谷王的封地本在宣府,搬家一事,是他主动提出。
以天子的性格,继续让他领兵是不可能了,找个好点的地方,做个富贵闲人,倒也不错。
朱棣满足了朱穗的愿望,将他改封到长沙,还赏赐了钱抄,许以封地部分税收充实王府。
谷王提出,可不可以新建一座王府,让一家住得舒服点。
朱棣摇头,表示有那么多历史遗留豪宅,花点钱装修一下就行了,老爹提倡,拒绝奢侈,生活要艰苦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