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出来混,总是要还(4 / 7)
朱厚照无法,几番从内库搬钱,承运库太监连连上奏,就差抱着天子的大腿哭:陛下,库房将要见底,天子家也没有余粮,慎搬啊!
内库之事,杨瓒不好插嘴。
只不过,锦衣卫收缴的番僧赏赐,囚犯赃银,均未送入顺天府,而是运送到承运库,他却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通过庆云侯世子一案,杨瓒还得知,功臣不纳税,宗室不交钱,绝属谬误。
洪武帝定下规矩,赏赐给皇亲、功臣、内官及寺观的庄田,不能白得,全部都要交税。不收麦稻,只征银两,按每亩三分收取。
盘点南北两京,杂七杂八算起来,每年可得银二十余万。
圣祖高皇帝在位时,敢拖欠一分银子,必让你好看!自宣宗皇帝之后,减免成为常例,拖欠也没关系。
朱厚照继位至今,弘治十六年的赏田税银仍在拖欠,弘治十七年更是想都不要想。
不能说老爹过于仁厚,只能是皇亲功臣不体皇恩,胆大妄为。
“有幸”翻阅庆云侯世子的供词,杨瓒发现,周家已有三年不交税银,借口五花八门,简直匪夷所思。偏弘治帝不追求,任由其拖欠。
今番周瑛被下诏狱,前事都被翻了出来。
想救儿子?
先把积欠的税银补全,再论其他。
庆云侯在诏狱外守了两日,求不得宫中开恩,只能想法筹钱。补交之后,是否释放周瑛,还要看顾千户的心情。
以杨瓒的观察,可能性实在太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杨瓒正琢磨库银,朱厚照已拟定条章,行赏之外,添加罚规。
“有赏当有罚。”
朱厚照放下笔,吹干纸上墨迹,道:“朕闻秀才不第,考核不过,达一定年限,即要夺其禄米。朕不欲罢黜学中子弟,惩治懈怠庸碌者实是必须。”
“陛下英明!”
杨瓒拱手。
“杨先生必早已想到,故意不说,是想考朕?”
“陛下,臣不敢。”
真心冤枉!
只言赏不说罚,绝非考验天子,实是不想再得罪人。
先同文官集团保持距离,后同勋贵功臣扯开脸皮,再同武臣子弟各种不对付,事情传出去,即便是钢筋铁骨,也会被敲得粉碎。
杨瓒惜命,总要为自己留条退路。
从杨瓒的建议中得到启发,朱厚照先定京城卫学条规,又铺开纸,敕令在外卫所,指挥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