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南北天子一(4 / 6)
当下要务,是将高车和乌孙挡在中原之外。
如果任由胡贼南下,再次占据北方,他们都将成为汉家的罪人!
换成七年前,郗愔不会立即做出决断,至少会犹豫一下。
但是,随着某只蝴蝶扇动翅膀,想方设法推行施政理念,有空子就钻,各种潜移默化,从郗愔到谢安,再到郗超、谢玄和王献之,或多或少都有了变化。
哪怕是王蕴等前朝外戚,遇上牵涉到胡人之事,都会深入考量,不单以家族利益衡量,不计较一时得失,开始放眼全局。
对于这种变化,桓容自是喜闻乐见。
当然,有高瞻远瞩的,自然也会有顽固不化的。
对于这些人,桓容的态度十分明确,并没有一刀切,该用的还是会用。
在某件事上想不开,不代表没有其他才能。
例如前岁选官的几名庾氏郎君,对桓容的施政理念抱持怀疑,照样不妨碍他们在财政和军事上有所作为。即使对天子的某项政策不满,该完成的工作一样完成,高标准严要求超规格,十足令人惊叹。
遇上此类情况,桓容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当这些都是“偏科”人才,大手一挥,全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尽量少让他们接触“不该接触”的,自然不会生出太多的烦心事。
再者说,朝中有郗愔谢安诸位大佬,这些新人再蹦高,照样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是桓容爱好找虐,想给自己找不自在,而是朝中需要不同的声音。
他制定的政策就一定对吗?
出于好意的施政理念就一定能惠及万民吗?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考验。
历史上,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鲜见。他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能在权利中迷失,更不能过度膨胀,以致失去本心。
出于以上考量,桓容用人的范围不断拓宽,选才的数量不断增多。大中正忙到天昏地暗,首次知道,做个“印章”也如此累人。
士族高门得到好处,对天子推行的多项制度不再那么抵触,见到其中的好处,更设法加以改良,主动推行各州。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学院。
几年过去,范宁桓秘开办的学院闻名遐迩,建康幽州之外,扬州、江州、荆州甚至是宁州都有了分院。
两人依托关系,三顾茅庐,请出隐居山林的多位名士大儒,分别往各地学院坐镇。
去岁,宁州刺使上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