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依法治国(3 / 4)
评委,没等包拯说出拒绝的话就跑了。
有问题,找大佬,王雱决定溜达去偶遇韩琦。
韩琦大佬五感敏锐,远远见到他,当场调头就走,一点面子都不给。
王雱赶紧跑步跟上去拦着韩琦大佬,语重心长地和韩琦说:“转头就走这招是没用的,您每次都用这招,被人看见了多不好,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您瞧不起后辈,连打招呼的机会都不给敬慕你的晚辈!我是了解您才不会误解您,别人可不一样~”
韩琦想把他拉到旁边的小树林里揍一顿。
人都到跟前来了,韩琦只能问:“有什么事?”
王雱把“青天奖”的事给韩琦说了。
大宋的司法机构极其负责,光是中央这边就有审刑院、大理寺、刑部分了权,审刑院的权利是从大理寺、刑部剥分出去的,三方相互监督、相互牵制。
要当这些部门的官员,首先得经过严苛的司法考试,里头的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浸淫刑法多年的司法界高手!
王雱琢磨着让韩琦给他介绍几个来当评委,好歹韩琦是宰相,总不能连手底下的人都不认得吧!
韩琦听王雱说完来意,没好气地问:“你怎么就跟这个较上劲了?”
王雱说:“您是宰相,认识的官员比我多很多,您觉得其中懂法的人有多少?”
韩琦下意识说道:“哪有不懂法的官儿?”
王雱看着韩琦不吭声。
韩琦也没再说话,而是细细思考起王雱说的问题来。科举取士其实并不考法令,地方官员又不全是朝廷委派,也有从当地举荐的,这些人若说他们当真精通律法,那肯定不可能。
相反,很多读书人认为只要教化百姓、让他们讲文明懂道德,律法如何反倒不重要。
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法家的学问,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占了儒家经义的地位。所以每年大宋司法考试,报名的人都不多,像大理评事这种官儿都成新科进士挂职的虚衔了!
所以说,王雱的考虑是对的,不仅百姓不懂法,连官员也不懂法。懂法的、会钻律法空子的,反而是各地的胥吏。
这些胥吏常年在当地做事,地位不高,俸禄不多,因此往往会动歪心思,只要好处给多了,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偏偏官员三年一任,总会转到陌生的地方去,换到一个新任地,他们还得依仗这些胥吏去办事,不好与他们起冲突。是以,很多时候地方官说话在百姓心中还不如胥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