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2 / 5)
往往是年节时买一些肥肉,榨出油来储好,做饭时节省着反复使用,平时根本不吃那煎炸之物。
即便长得像,也不是所有的芸薹种和豆种都适合当油料作物的,所以沈括带着这个课题的前期成果去气候宜人的地区搞油料作物研究。细细算来沈括已经下基层两年有多,选种育种总算是出些成果了!
王雱大为欢喜,回信给沈括道贺,还顺便写了篇文章吹嘘他此举功在千秋。
别看只是让百姓吃得起油,用得起灯,这功劳大着呢,百姓吃得好,幸福感就高,干活有劲,走路带风;用得起灯油就更是了得了,可以让人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学习,将给国家增加多少有用之才啊!
王雱在信里给沈括吹完了还不太满足,抄写了一份投稿到《国风》那边,为自己小伙伴的科研成果摇旗呐喊,顺便给伟大的格物学拉点粉丝。往高大上方面吹,谁不会啊!
欧阳修回到京城后,心中还对焕然一新的洛阳惦念得很,感觉那里不愧是十朝古都。对他们的王小状元,欧阳修也是十分喜爱的,虽说被文宽夫带歪了一点,但干起事来踏踏实实,写起文章来又文采出众,着实是相当出色的后辈。
听人说王雱投稿来了,欧阳修当即放下手里的稿子,叫人拿过来让自己先睹为快。
王雱深谙如何不着痕迹地吹牛逼,那文辞,那论据,永远都是没得挑的,欧阳修看得十分开怀,对沈括这位前畅销书作家、现农科研究员也有了颇深的印象。
优秀的人果然永远和优秀的人相互吸引啊,看看这些年轻人吧,全都是写得了文章、下得了基层,承得住赞誉、受得了寂寞,都是国之栋梁啊!
欧阳修亲自给写了主编批语,让人抄录一份稿子给其他编辑审核去,自己带着原稿稿子去给官家报喜。
官家听了这消息也很是欢喜,踱着步子在殿中走了一圈,将喜悦平息下去,才和欧阳修确认:“当真?这……沈存中真的找出了让百姓能用上油的法子?”
欧阳修道:“既然稿子都投到《国风》了,应当不会虚报才是。”
官家拿起稿子,看向上头的署名,夸道:“不愧是朕的状元郎啊。”
欧阳修:“……”
这事,王家小子只负责写了个文章好吗!
欧阳修觉得官家对王小状元的滤镜着实太厚了,什么事都能夸一夸。不过若不是王雱这文章写得条理分明又极其煽情,官家可能根本不知道很多百姓家中吃不起油、点不起灯——不知道这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