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7 / 8)
官家也看到了在京中引起热议的《国风》,对其中的文章颇为喜爱。看完薄薄的《国风》后还有些意犹未尽,翻回前面多看了一眼,注意到了王雱这个名字。
他记得这小孩是王安石的儿子。
儿子啊……
想到自己子息艰难,朝臣频频提议选立宗师为太子,官家叹息一声,看向殿外黑沉沉的天色。
这些日子大雪一直不停,各地都上报有不少百姓冻死。他心中一阵烦忧,脱去鞋袜光脚走向禁廷之中,向天乞求这场大雪不要再下。
入夜后,雪却还在依然没停。
远在青州的王安石和吴氏、小妹由王雱的来信陪伴着度过除夕夜。三个人吃过饭后一同坐在炕上,由王安石把王雱的信念给吴氏和小妹听。
王雱不在,家里安静多了,小妹窝在吴氏怀里玩着王雱着人送来的小玩意,心里很是挂念自家哥哥。她听完信,难过地问吴氏:“娘,哥哥什么时候能回家?哥哥去好久了!”
吴氏鼻子也一酸,但还是劝慰小妹道:“哥哥念书可不能半途而废。”
待小妹挨着吴氏睡下后,王安石才去拆王雱给他写的信。
这封信写得没那么细致,只提到国子监筹备《国风》的事。王安石对应着范仲淹的来信一琢磨,便知晓这《国风》若能办起来会有什么影响。
假若运作得当,《国风》将会和《医学问答录》影响杏林众人一样成为文坛风向标!
翻到目录页,王安石看着上头的一个个名字沉吟良久。
这事,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端看以后《国风》的发展。
王安石早知道自己儿子独自去国子监念书肯定会闹出点事来,却没料到才第一年就弄出这种大动静。
王安石也不知自己是该高兴还是该担忧。若是这事放在自己身上,他肯定毫不犹豫就担下来;可放到儿子身上,他免不了忧心忡忡,怕儿子找借口躲懒时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会成为现实。
王安石坐在灯下想着远在京城的儿子,一时有些出神。
吴氏提着灯走过来,见王安石一脸忧虑地坐在那,当即走过去问:“怎么了?是不是阿雱在京城惹什么事了?”
王安石挥散脑中种种担忧,握着吴氏的手道:“没有,他这小子皮厚肉糙,又有范公看着,能有什么事。”
吴氏这才放心,劝王安石也去歇下。
与此同时,开封还灯火通明。王雱被苏轼他们拉着去逛夜市,胆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