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1 / 7)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虽然入学第一天就挨罚, 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太学中和其他人打成一片。
苏轼还没来时王雱就给他塞了个锅:这些难题偏题,都是苏轼写信时给他出的!
面对同窗们的探究目光, 苏轼连忙为自己正名:“是元泽先这么干的!”
可惜不管苏轼怎么解释, 其他人都把苏轼打上了“和王雱狼狈为奸”的标签,连直讲们都特别爱找苏轼去干活:毕竟王雱只有一个,需要助手的地方还挺多!
不过年轻人就这么稀奇, 他们天天积极向上当个好学生,其他人还不待见他们;他们敢于反抗先生权威, 以身犯险搞事情挨了罚, 反倒拉近了和同窗们的距离。
一起挨罚之后,王雱消停了几天,痛定思痛, 在休沐日找上方洪, 让他承包食堂找几个好厨子过来改善改善伙食。
承包食堂这个说法有点新鲜, 王雱这样那样地一说,方洪懂了, 就是把食堂外包给别人去做。
国子监食堂本来只需要保证百来人的饮食, 可最近国子监名师荟萃的消息传开后, 不少人齐齐把儿子送往国子监当监生,生员竟是破了三百, 满人了!
当然, 这还得益于范仲淹这回自个儿把学生带到国子监入学。以前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时铁面无私, 把外来生员都赶回原籍去考试, 杜绝寄应生的存在。
所谓的寄应生, 就是科举移民!
这时候的乡试叫发解试,顾名思义,在原乡考试,出发往京城考省试,即礼部试。
发解试第一,可称解元;礼部试第一,可称会元;礼部试之后有殿试,殿试第一,可称状元!
发解试时各州都有固定解额,按额取士;京城有优惠政策,解额比外地要多,于是就有了寄应生的存在。有的人没有找到官员保荐,为了在开封考试还认同姓当父亲,或者倾家荡产买“学区房”入籍开封。
范仲淹当时赶人回乡考试,可把寄应生都愁坏了。好在这几年由于科举频繁,几乎是两年一轮,废除寄应生的决策又无声无息地被推翻,科举移民的现象完全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范仲淹自己都带头把学生带进国子监了,其他人感觉他总不会坑了自己的学生,也就从观望变成行动,把儿子都送了过去。
一来国子监师资好,二来国子监解额多,没有不让去的道理!
要供应三百人的饭食,这可不是小事情。方洪手下产业虽多,不过佃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