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1 / 5)
王雱小半个月前才接到来自成都府那边的信呢,这眨眼间又来了一封, 显见是有要紧事。方洪知他一向喜欢成都府那边的好友, 得了信便第一时间着人送来。
王雱得了信, 掂了掂重量,发现这信极薄,和平时的书信都不大一样。他忙拆开看了, 才晓得苏轼父子的文章都入了张方平的眼,颇得张方平提携。
张方平与范仲淹交情不错,听闻范仲淹回京当国子监监事, 便兴起了让苏轼兄弟俩“转学”到京城的念头。苏轼已到弱冠之年, 苏辙也差不离,张方平认为让到太学磨练个一两年,可以试着考一考。
张方平的书信到了苏家, 苏家父子三人一商量, 叮嘱程氏带两个新进门不久的儿媳在家等候消息,父子三人则先去成都府拜会张方平。
苏洵本无心再考科举, 可他这几年举茂才不成,到成都府听张方平一劝, 便也动了心思,决心一并进京“陪考”去。张方平为苏洵三人写了推荐信,让他们进京后去寻范仲淹, 把“学籍”从眉州州学迁到太学去。
太学虽然对外只招收七品以下官员子弟, 可若是各州有俊异的寒门子弟亦可持推荐入学。
苏轼兄弟俩赴京考试的事情就这么定了。苏轼还惦记着王雱可能给他寄来的回信, 忙又追了一封短信给方氏书坊, 好让王雱先别给他写信,到京城后再相见也不迟。
至于新婚夫妻话别的不舍,父子三人登上蜀道、跨过剑阁的艰辛自不必多提。反正,信在路上跑的时候,苏家父子三人也出发往京城来了!
王雱有点小紧张,又有点小期待,不知苏家三位大佬什么时候到啊!
苏轼三人还没到,另一个人却是到了,竟是王雱的老朋友沈括。
这位单眼皮小眼睛的畅销书作者,上回离家出走之后便被他爹带到任上去了。王雱自知在劫难逃,当即在出发前写信忽悠沈括“京城好,京城妙,京城读书效率特别高,京城搞事特别爽”,沈括一听王雱要去京城了,便主动和他爹要求要到太学来求学。
他爹官位暂时还不高,不过进太学还是绰绰有余的,听说太学如今管得严、升学率高,沈括他爹便托人写了保荐信让他远赴京城。
沈括带着两个书童兼助手一路走走停停,总算是走到京城了,麻溜地去太学那边报到。一报到完,沈括就知道自己又被王雱坑了,这日子简直比在鄞县州学时还艰难啊!
所谓的地狱模式,指的大概就是这种管理吧!不仅上课、吃饭有人盯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