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2 / 7)
回来的人提起的太学变革给程氏说了,说连太学、国子学都鼓励学子外出游历,他们年纪也不小啦,该让他们出门走走,否则一直闭门造车,文章肯定写不好!
提到写文章,程氏松动了,帮儿子去问苏洵的意见。
苏洵年少时爱交游,时常会出去游玩,见两个儿子一脸期盼地望着自己,便道:“成,你们去吧,最好多找几个伴,别半道上迷路了。”
苏轼与苏辙大喜过望,再三保证路上不会乱跑。
儿子要出门游玩,程氏怎么都不放心,亲自替儿子收拾包袱,把要用的东西地齐齐整整地摆进去。
忙活了一通,程氏倒觉得浑身舒坦多了,没了这小半年的病容。她不舍地送儿子,细细叮嘱他们兄弟俩路上小心。
等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程氏一转头,看到丈夫苏洵目光有些闪躲地转身走开,心中渐渐软了。
这是她的丈夫,哪怕对方是豪门大户,哪怕对方是姻亲熟识,为了他们的女儿他也能强横地表明立场。
宣扬程家家风不正,他无愧于心;对她,他是有愧的,所以闪躲、所以避让。
相反,若是娘家真的在意她这个出嫁女,怎么会那样苛待她的女儿!
……
另一边,苏轼和苏辙叫上三两好友,一同出发去成都府游玩。
随着生意做大,方式书坊在各个“直辖市”都铺设了书坊与印坊,收到样书后便可以直接按照上头的指示做雕版准备铺货,免了长途运书的麻烦。
成都府就有这样的“方氏分店”,整个成都府路的士子到了成都府都得去逛一逛,挑拣几本新书回去看看。
苏轼一行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少年人,精力旺盛得很,一整天骑着驴子朝成都府走也不嫌颠簸,得儿得儿地走到傍晚才觉得又累又饿,在路过的县里吃了些东西宿了一宿。
第二日晌午,苏轼几人终于走到了成都府。看着高高的城墙、川流不息的车马与人群,苏轼竟觉得这乍暖还寒的天气有些热了起来。苏辙也感叹:“哥,成都比我们眉山热闹多了。”
“那是自然,这可是我们这一路的治所。”苏轼说得头头是道。
方氏书坊一向是城中人潮最密集的地方,说是书坊,外头却总有些勾人的新奇表演。
苏轼带着弟弟和小伙伴们挤进书坊内,里头可比外面安静多了,感觉像是从沸水里进入了冰天雪地的世界,感觉清凉又舒适,很有想要阅读的感觉。
苏轼也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