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1 / 4)
肃王的动作很迅速,他前一日才将准备调容大舅入京之事和明珞说了,没过两日吏部尚书梁正兴就收到了一份刚刚空缺出来的大理寺左少卿的举荐名单,吏部便照着这份名单整理了各人的履历和往年的政绩评核,给小皇帝上了折子。
且简单说一下现如今的朝堂局势。
在肃王入京解京城围困之前,小皇帝尚未亲政,朝廷所有的军政要事都是由内阁,辅政大臣车禄和明太后三方把控,三方也互相约制,因此勉强维持一个平衡,但当时的内阁首辅年纪已大,行事务求稳妥,喜欢和稀泥,如此反而助长了车禄和明太后的气焰,内阁相对就势弱许多。
肃王入京之后,除掉了车禄,以车禄共犯的罪名清洗了朝中一大波文武大臣,肃王以先帝遗旨为由,强硬地请小皇帝亲政,将明太后逼出了朝堂,朝中大事由他和内阁决议,再由小皇帝决断。但说是这样说,但小皇帝初理朝政,什么都不懂,内阁首辅致仕,内阁成员变动,势力更弱,朝政之事更多是肃王说了算。
但朝中暗戳戳反对肃王的也有好几股势力,因为一来这批朝臣多是这十几年间先帝或明太后提拔上来的,因着不少缘由而对肃王心中畏惧,二来当初肃王清洗车禄共犯之时手段强硬狠辣,朝中官员相互之间向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不仅闹得人心有些惶惶,也得罪了不少人,更担心下一个被清洗的就是自己。
所以对他又惧又恨的不在少数。
大理寺左少卿空缺一职,其实在赵铖和明珞提之前,他便已经出手,不过他自己并未出面,而是很早之前就让人提点了容正卿,让容正卿再次走了内阁首辅郑成徽的路子。
他是可以强硬将容正卿安在这个位置上,但由他安插和由郑成徽举荐,将来容正卿在朝堂上的位置,众人对他的态度便也会很大不同。
而皇帝对吏部报上来的这三个人根本谁是谁都搞不清楚,就在翌日朝堂上让上折子的吏部尚书梁正兴简单呈述,在听梁尚书中肯的将三人过往政绩评述了一番后,就他朝事根本不通也听出,梁尚书应该是对其中一位现任从三品的江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容正卿评价是最高的。
但他的关注点却不在这个,他听着听着却是皱了眉,问道:“容正卿,江南布政使司左参政?朕怎么觉得之前好像听说过此人?”
众臣:容正卿是地方大员,您是皇帝,听说过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
还是他的內监大总管成禄了解这位小皇帝,他一发出疑问,就已经在他身边小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