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穿越历史 >桃李满园春 > 第44章 离别愁绪

第44章 离别愁绪(3 / 6)

科目,要说古代最知名的那句话就叫十年寒窗苦读,在现代读书都绝对不止十年好吗?

但是在古代,理科实在是太弱了,即便是宁博容坚持所有学生都要学术数,但是没有英语没有物理化学生物,顶多在劳动课上带着众人上山认认基础草药植物,讲一些基本植物知识罢了,是以,基本上要缩减掉一半的课程,且术科的课目排得少,七年在这个年代来说,已经是足足够的时间了。

而所有科举需要考的科目,六年全部学完,最后一年实则是复习加考前总结突击,是以真正优秀的学生,六学年结束,基本上就可以去考科举了。

万里书院接收八至十岁的孩子启蒙,七年后也不过才十五六岁,若是一年考不过,还可以回到书院来继续再读七学年……一直到考上为止。

当然,学费不能减。

这是宁博容清清楚楚提出的教学改革,当年并非所有的夫子都能赞同,但那二十四个学子的考试成绩挂在眼前,古代文人还是很有道德修养的,到底不会赖账,陆质性情疏阔,并不居功,大家才知道所有的一切改革方法,竟然只是个七八岁小丫头的主意。

当然,开始只书院中的人知道罢了,随着入学的学子越来越多,知道的人也越多。

世上从不缺乏天纵之才,甘罗十二岁可为相,唐时有李泌、刘晏,前者七岁时已经对儒、道、佛思想有很深的体悟,得唐明皇召见,有言道;“方若经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后者在《三字经》中有云:“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少,身已壮。”

莫说男子,即便是女子也有蔡文姬少能辨琴,谢道韫幼能咏吟,是以,只要接受之后,也不算太惊世骇俗。

更别说,短短四年间,万里书院就这般天翻地覆,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不过,在外名声越是盛,宁博容为人越是低调,近两年连刘婉贞的宴会也是极少去了。

从宁盛那边出来,宁博容又送了一碟子去崔氏那儿,才收拾了一下去左重处上琴课。

左重精于琴,却不表示不会其他乐器,事实上不管是笛还是箫,还是筝,他都会,只是乐之一道,他还是偏爱于琴。

宁博容跟着他学了那么久的琴,已经颇有水准,近日便在学箫,问她学箫的原因?

便于携带不说……女孩子带支箫或者笛,绝不会有人认为这是武器……

八岁的宁博容,内功小成,十二岁的宁博容,摘花飞叶皆可伤人,连绣花针也不大需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