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悲歌之二(2 / 5)
也能守上三个月的。当然,这是夏三郎看来,至于苏州到底城池如何,守将如何,夏三郎也不敢把这话说死。
只是,郑总督多年在翰林、国子监打转,他身上,有着文人强烈的心慈面软、忧国忧民,郑总督脸色惨白,与夏三郎道,“倘是不救,一旦苏州失守,里面数十万百姓的性命,就是你我的罪孽!”
夏三郎也不是铁石心肠,相反,他少时便于军中行走,更知战争残酷。夏三郎叹道,“大人,今您一意要援救苏州,焉知不是倭人调虎离山之计。金陵原就兵力不足,一旦出兵,倘倭匪直逼金陵城,要如何应对?”
郑总督长叹,“先说苏州吧,大不了本官与百姓同生共死。”
夏三郎再三规劝,郑总督是铁了心要救苏州,只是,他并不通军务,还得问夏三郎,“救苏地之事,要如何安排?”
夏三郎一肚子火气,想着有这等鸟人做上司,当真是能连累死个人。若知郑总督是这等样人,他说什么也不能谋这淮扬巡抚之位。夏三郎看郑总督一幅救人如救火的模样,想到这人发此善心,倒也不是为自己。只是,你救苏州数十万百姓,倘连累金陵数十万百姓之性命,先不说此举是对是错,便是金陵百姓,可愿受此连累。夏三郎直接就问了,“大人,你愿与金陵百姓共生死,金陵百姓可愿与大人共生死?他们,本可无此一劫!”
夏三郎辞锋之利,问得郑总督脸色煞白,无半分血色。良久,郑总督方凄声道,“唯求无愧于心罢了。”
夏三郎当真是无话可说,如果你只是一介文人,你可以只求无愧于心。可政客是不一样的,封疆大吏更是不同。官员与文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员更懂得权衡,不论是自身利弊,还是百姓利益,官员所权衡的,必然是最大利益的获得。如今郑总督一句“无愧于心”,未能感动夏三郎半分,夏三郎只觉可笑至极,夏三郎道,“既如此,下官立刻带兵驰援苏州。只是,下官走后,当何人领兵,大人可有主意?”
郑总督道,“还得三郎你帮我拿个主意。”郑总督在京城与夏尚书还是至交好友。
夏三郎道,“若是军中有可托付掌大局之人,下官也不必亲自带兵驰援苏州了。大人听我一句,将金陵军务交由穆姑娘执掌,若有战事,全城坚守,一切军略更要听穆姑娘吩咐!”
“可穆姑娘不过一介女流。”郑总督有所犹豫,夏三郎却是沉声道,“金陵城中,便是下官,对倭匪的经验也没有穆姑娘丰富,她虽是女流,却是久经沙场!但有战事,城中十万百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