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1 / 6)
种布料做出来的衣裳更加新颖,每一回榆林街老铺从江南运回来的东西,不仅比别家店铺便宜,还比别家店铺品种样式要多,如此一来,生意想不好都不成了。
到了年底之时,账面金额再翻几番,如今人们提起榆林街上的店铺,谈论最多的就是李莞的那几家。都说那几家店铺像是枯木逢了春,久旱逢甘霖,烂枝枯木上开出了花儿。
而临近年底,李莞赚了个盆满钵满之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崔氏的嫂子染疾去世,据说去的很突然,都没有任何征兆,嫂子的娘家人接受不了,找人闹上了崔家,崔氏这里也收到消息,带着李娇和李茂回崔家住了大约一个月,年三十前几天才回来,回来之后,崔氏到宁氏面前禀告情况,自然是捡好的说,宁氏听了个大概便让她去歇着,后来李莞还是从跟车夫相熟的阿成口中得知,崔家这回长媳暴毙而亡的事情似乎闹得挺大,好端端的一个人,才三十出头,没有任何疾病征兆就这么死了,搁在谁家都受不了啊。据说这事儿跟崔家大爷脱不开干系,而崔家的几位公子皆受到震动,尤其是二公子崔槐,据说在母亲五七之后,就突然从崔家消失不见了。
至于崔槐去了哪里,阿成没打听出来。但李莞却是知道,上一世崔槐为什么会弃文从武,可能就跟他母亲这件事有关联,如果上一世的轨迹没有错的话,崔槐如今已经到京城投奔陆睿了吧。
今年的年夜饭与往年有些不同,大家围绕更多的话题便是李崇的变化了。
酒过三巡,五老爷拍着李崇的肩膀劝道:
“八弟年岁也不小了,可不能再蹉跎岁月,既然戒了酒,那明年开始,就来我们书院当个助讲先生,若是讲得好,后年我跟院长提议让你做主讲。”
一桌子的人跟着附和:“是啊,也就是五老爷在书院里能说得上话,愿意提携一把八爷,若是换做旁人,才没这么好的机会呢。再说了,要是书院先生做不成,还能去李家家学里教书,李家的人总不会嫌弃八老爷的。”
李崇放下手里的茶杯,从他的座位上立起,环顾一圈周围等着看他笑话的人,没有说话,而是选择默不作声的离开。
可他离开了,家里的那些族堂兄们还不肯罢休,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李崇,一位族兄道:
“人都要认命,八老爷这脾气也是该改改了,咱们说的都是实在话,他还不乐意听。”
“就是,这把年纪了,纵然少年曾英才,可都多少年过去了,还惦记着那些呢。一点都不脚踏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