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4 / 6)
,少说也有十几二十户,连夜统算之后,果然找到十一家户主姓“朱”的。
因不能惊动凶手,行事自然要加倍机密,连京兆府、大理寺等都不曾通知,只由刑部的人秘密行事。
又暗中调了坊中的保长,仔细询问各家各户的情况,明面上只说是查看人口罢了。
这般下来,也足足耗费了三天时间,查探妥当之后,白樘根据先前这凶嫌犯案的行事风格,剔除了其中未成亲者,鳏寡孤独者,最后只剩下了五家。
因此才又派了刑部密探,在这几家周围暗中潜伏,留意观察。
只因这一次“鸳鸯杀”行凶模式比先前不同,故而虽然这五个人家之中有些看似夫妻不和、镇日吵闹的,白樘也并不曾将其剔除。
可是刑部的探子在长安坊内暗中伏查这许多日,却并不曾看见过什么格外奇异的,倒是有一家儿,因汉子嫖/妓,两口子打了起来,双双头破血流,几乎闹得出了人命。
邻里看不好,一边儿劝,一边儿通知京兆府的人,公差赶来才压了下去。
白樘虽然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应有些耐心才是,但不知为何,他心中隐隐地有种不太妙的预感,仿佛……这凶手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暗中布置。
尤其是想到白清辉曾说:这凶手必然有一个极便宜的身份,会让他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些被害者的行踪。
就仿佛眼前蒙着一层纱一样,这种感觉让素来沉稳的白樘也有些无端焦躁。
这一日,他便又把这五个人家的卷宗拿出来,仔细翻看。
原来白樘心想:既然杨主事跟王商人这两家,都是凶犯精心挑选出来的,那这最后一件案子的“本该遇害者”,自然也有附和凶手“口味”的特点。
既然“守株待兔”目下无用,或许就该从被害者的角度出发。
白樘因经年办案,自有一套常人不能及的手法跟天生之感,殊不知他如此,却正是做对了。
而云鬟也不知的是,前世,正是因为这“长安坊血案”发生之后,白樘才从中觅得蛛丝马迹,最终认定了那凶犯的。
南风轻拂,窗外桐叶翻飞,白樘心无旁骛,翻开第一份卷宗。
这第一户人家,户主朱志,乃是个行脚贩子,同妻李氏成亲七年,膝下有一子,夫妻恩爱。乍一看,果然是鸳鸯杀所喜欢的那一类。
白樘又将这朱志与李氏素来交往的人际,亲戚等一一看过,并无所获。
他将卷宗放在左手儿上,又拿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