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皆臣服(6 / 8)
料四爷却道:“你们要刺杀皇帝,我给你们这个机会……只不过……”便凑过来,说了几句话。
归氏夫妇疑心重重,却因儿子在他手中,不得不从。便同四爷在御前演了一场好戏。
原来四爷要他两人施展武功刺杀康熙,他会从中拦挡,要伤,看似重伤,却不能真个夺了性命。归氏夫妇曾问他为何要如此冒险,四爷便道:“你们要刺杀皇帝,我也要,但我要亲自动手才好,不过现在皇帝已经对我起了疑心,因此我要博取他的信任,将来神不知鬼不觉杀了他,在天下英雄面前露脸……我又料你们两人杀不死皇上的,因此要你们帮我做一场好戏。”
两人本以为他图谋不轨,却不知他竟想出头邀功,又加儿子在他手上,四爷又许诺他们,不管后果如何,只要他不死,定会保住他儿子一条命,然而他若死了,就会要归氏夫妇的傻儿子苦不堪言,两人便再无犹豫,一口答应。
归二娘那一掌,打得四爷吐血,却未曾震断他心脉,四爷昏死一场,得了建宁真心,又博取康熙信任,次日醒来,才知道建宁因悲恸过度晕了。此后,康熙便许了他两人的婚事。而为何建宁会跟四爷到西洋,却是建宁的主张。
原来建宁想到百年后,清朝闭关锁国,朝廷腐败,引得列强虎视眈眈,造成八国联军的惨状……建宁心道:“若是无能为力,倒也罢了,如今有这大好机会在眼前,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她便同四爷商议。
建宁未曾直言将来如何,只是旁敲侧击,但四爷一来见识非凡,二来他是见识过建宁“未卜先知”本事的,当下就商议了汤若望,南怀仁,彻夜长谈许久,学习见识了许多西方的使节制度,又向康熙上书,建议在海外驻扎使馆,互通商务,促进大清跟海外各国的交流,并在全国各地设置新式学堂,尤其重视演武堂——便是以后的军校雏形的建造。
康熙起初觉得这种种的提议很是新奇,思索了三天之后,便应承下来,虽然不是一鼓作气全部推行,只是试行一部分,但对他来说,却已经是一大进步。
建宁知道,若是推行得当,康熙便会逐渐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到时候,大清扬名海外,纵然历史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无法阻挡,但起码,若是民众耳目一新,见识广博,不会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而国力强盛,迅速壮大的话,却怎么也堕落不到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地步。
此后半年,康熙便连连派出“出海使”,出使西方海外各国,建宁不愿只呆在宫中,也跃跃欲试,四爷体会她心意,就主动请命,说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