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交友(2 / 4)
了吗,为何不趁势下场试试?”
俩人对视一眼苦笑道:“我们把握并不大,因此决定三年后再下场。”
他们这样的人家并不急着出仕,能在四十岁之前通过殿试拜官的就都算是青年才俊。
于他们来说,一个好的名次比提前几年出仕要重要得多。
所以他们宁愿多等三年或六年,等把握大一些再下场,到时名次好了他们就能谋到更好的官位,比如进入翰林,再比如直接在御前行走或在六部中任给事中,虽然都是六七品的小官,但权力却不小。
入翰林便具有拜相的资格,自太祖废除丞相一职,设立内阁后,朝中便有传统,非翰林不进内阁。
而每届那么多的进士,不是谁都能进翰林的,除了前三甲,二甲进士须得再考一次,取成绩优者进入,每届十人到二十人不等。
而同进士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外放。
而御前行走,顾名思义,可以经常在皇帝面前晃荡,刷刷好感度,主要负责记录皇帝吩咐下的事,若得宠,有时候还会拟定圣旨,一旦熬出头,即便最后不能为相,成为一员封疆大吏却不难。
且御前行走不是每一届都补充的,而补充最多也不过三两人,比进入翰林还难。
若入不了翰林,也谋不到御前行走的缺,那最好便去六部任给事中。
给事中只是七品文官,但负责的却是整理筛选地方呈上来的各部公文及奏折,以及检查上面批阅下来的公文及奏折,将它们抄录后归档,再发下。
这个官职官位很低,却是掌握实权的,而且消息之灵通,权势之大不下于地方三品官吏。
翰林院里出来的翰林大多会降品从这个官职做起,等熟悉本部事务后便得升迁。
郑家和施家人脉权势都不少,只要他们俩人足够争气,殿试后的名次能考前一些,即便不能入翰林也能谋到六部给事中的官职。
所以他们并不急着参考,考出一个好的名次可以让他们少走十年的弯路。
他们的目标是封侯拜相,自然要把基底打得漂亮些,但赵宁不一样,他此生最大的理想也就是考中进士,光宗耀祖了。
至于考中后当不当官,当什么官他却不多在意,所以他是逢场必下,哪怕考不中,积累经验也好呀。
他与顾景云结识后才知他志向之远大,计划之周密超出他所想,本来还以为他是个例,但此时再看郑旭及施玮俩人,这才发现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计划,对自己将来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