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决胜(2 / 3)
周数眼睛闪闪发亮,咬牙道:“我做了,爹,你放心,为了侄子和我儿子的未来,我肯定好好干,我们家努力了三四十年也没能出一个带功名的人,这次说不定就成了,就算不是从科举出身,只要能当官就行。”
大齐的商人就没谁不想提高地位,商人们虽有钱,但地位一直很低,有时候为了保住生意还要巴结讨好官员,做奴状,不要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古代,这话适用,但也不适用,端要看怎么去解读。
但有一点,大商人们要想真正过得好就得让家族子弟当官,而从唐时就有规定,商人不得科举。
到大周中后期,通过高宗等皇帝的努力已经变成祖上一人为商,三代内不准科举的严律,大齐还未对这一点进行更改,但商人们想要提高地位的确很难。
周家自然也一样,周家的孩子出生后一直到十岁才会被记入族谱,为什么?
为了挑选出能读书的苗子,有这样的苗子家里就会把他送到旁支耕读人家的家里,或记为对方的儿子,或过继过去,依然随着周家本家生活和读书,周家也会给旁支些支助,他们只借用他们的身份科举,他们并不怕对方抢孩子或孩子不认他们。
因为除了孩子的名字是记在寄养父母名下,这个孩子依然是他们的,生恩养恩都在他们。
当年周德是周老太爷的唯一嫡子,周老太爷都咬着牙不让他上族谱,只等他年满十岁,确定他在读书上没有天分后才惋惜又庆幸的将他记入族谱。
他们不求家中子弟一定要考中进士出来做官,他们只要他们考中秀才,让家族的地位上升一点。
可以说商人们的目的从来不是做官争权,而是身份地位。
周家如此,其他大商人也如此,而周家比较可怜一点,四五十年了,家里依然出不了一个读书人。
不怪他们不努力,只怪科举太难了,而他们的身份很难请到好的先生,也很难得到好书,教育资源匮乏,心思又浮,自然出不了秀才。
周数当年也被逼着读书过,对此有很大的心理阴影,他觉得周家血脉里就没有会读书的根,再努力也没用,现在既然有另一条道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要是不抓紧简直就是对不起自己。
为了儿子,为了家族,周数觉得就是拼了他这条命也值得。
周数满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跟着父亲去了王府,结果来给他们培训的侍卫长扯开一个笑容告诉他们,他们的第一个,也是永远的任务就是做好商人的角色,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