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2 / 5)
有传播等罪名。所以这种小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行业萎靡不振,以至于除了在小范围传播,并不为老百姓们熟知。
可这名为《新京报》的小报,却在上市几日之内传遍了整个京城,引来无数人的哄抢。
皆因这《新京报》除了约定俗成所刊登的内容以外,另开了两个崭新的版块,世情与民声。
虽是这么归纳,实则最近刊登的内容都与《百姓的名义》这部戏有关。
其中一栏中抄报了《百姓的名义》的最新剧情,另一栏则是刊登着戏客们所写的时文。而所谓的时文其实就是一些观后感。
像最新的一期新京报上,就刊登了一位匿名戏客的文章,这文章本是通篇文言,经由新京报办报人与其本人联系,换成了白话文。一来文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二来也是白话文更易于传播。
这篇文章写得让人眼前一亮,文章是以讨论许浩然此人的品行作为切入点,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让一些文人墨客来看,可能这篇文章言语太过繁琐,但架不住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在这种市面流传的刊物上发表这样的言论。
同样是一部戏,每个人看后都有不同的观后感,意见相合者免不了会产生共鸣,而意见不相合者,少不了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不敢苟同,又或是愤怒的感觉。
就好像这篇文章里,撰稿者虽点出了许浩然值得令人赞赏的一面,可写得更多的却是许浩然身上不好的层面。这名撰稿人甚至因此做出了一个延伸性的猜测,觉得许浩然在之后定会变成一个像刘主簿那样的官员。
因为人性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妥协中,而产生改变的。也许未来的某一日,许浩然会幡然悔悟,觉得自己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真的值得吗?为什么不换一条轻松的路来走?
而这篇文章的结尾就是以这样的疑问作为终结。
这种言论引来的世人的哗然,纷纷有人找来新京报,要求和此人以文会友。
其实说白了就是想与之辩证,目的是想驳倒对方。
可惜却遭到了《新京报》的拒绝,因为《新京报》之所以会匿名刊登,就是为了保护撰稿人,又哪能会告诉这些群情激奋的文人对方真实的身份。不过新京报也提出了另一个做法,那就是人人皆可畅所欲言,新京报会择优刊登。
这样的做法实为罕见,但不得不说是正中下怀。
对于目前许浩然的推崇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众目睽睽之下驳倒这种言论更好的办法。于是纷纷回家撰写文章,交由